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一度擁有10多萬成員,但在引起輿論關注之后,已被雪藏許久。
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有時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至親之間也會互相傷害。甚至傷口之深,久久難以愈合。
是《都挺好》里的蘇明玉,《歡樂頌》里的樊勝美,《狗十三》里的李玩,也可能是被嫌棄一生的松子。
國產劇父母形象的變化來得如此陡然,讓人猝不及防。《都挺好》里的作精老爹和偏心老媽,終于徹底將影視劇的主要矛盾聚焦在父母為禍的原生家庭上。
回想起90年代的《渴望》,慈父王子濤和慈母劉慧芳,似乎可以窺見父權的瓦解與母親偶像符號的坍塌。
應該說《都挺好》中的案例也許有些極端,男的都是渣男,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于蘇家父子三人:父親蘇大強太作,蘇明哲死要面子,蘇明成更是一個巨嬰?
曾經五好家庭的反面,就是如今的原生家庭的十惡不赦。排除過度販惡,極端人設的懷疑,《都挺好》能夠提出這個問題,并且公開討論,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進步。
因為這意味著兩代人的訴求都能被正視,兩代人的人生都有可能被理解。并且也只有在開誠布公的溝通中,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李安在《飲食男女》里說:其實一家人住在一個屋檐下,照樣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里產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從30年國產劇父母形象的流變中,去摸索與親人的相處之道。慈母到惡母,從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開始,母親就以犧牲奉獻的形象出現在觀眾的面前。
《渴望》劉慧芳雖有自己的孩子,卻仍然收養丈夫姐姐的棄嬰小芳。這一形象的極致塑造,把母親無私、善良、隱忍的品質深深烙印在大眾影像記憶中。
慈愛育子和忘我犧牲,也成為國產劇塑造傳統母親形象的刻板主題。典型的如《中國母親》《母親是條河》《我的丑娘》《我的三個母親》,直到去年的爭議熱播劇《娘道》,仍是在這一道路上的延續。
她們是道德上的完人,是幾千年傳統禮教的結果,是男性按照自身的需求和意志對母親做出的要求,也是社會大眾對母親的固化想象。
《我的丑娘》中的母親,為了兒子的婚姻能夠幸福,長期承受著兒子不愿意認娘的煎熬。每天只能偷偷從窗戶看看兒子、兒媳,甚至到最后以在兒子家當保姆為代價獲得與兒孫相處的機會。
《我的三個母親》中的母親柯立,即使面對兒子的仇恨,也甘愿把自己的腎換給兒子。甚至在最后為救出被綁架的兒子,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刺向兒子的尖刀。
當然國產劇在塑造慈母時,也誕生相對的強勢母親。這類電視劇中,母親們總是對下一代實施壓抑性的威懾,以驗證她在家庭中的權威,強調她在家庭中的長輩地位。
《家有九鳳》里,由于老太太一生沒有兒子,只有九個女兒。晚年生活的不確定,讓她對女兒和女婿更加**。女兒和女婿見到她,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抱有畏懼心態。
《母親的戰爭》中奚美娟將一位強勢的母親演繹得淋漓盡致。在馬母的心目中,子女就是自己的希望,不容有一絲污點。
馬母憑借自己優越的社會地位,對賢惠的兒媳百般懷疑,甚至懷疑孫子與兒子的血緣關系,最終致使兒子的婚姻破裂。
只能說消費社會的到來,使母親形象在電視劇中折射出某種程度上的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