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電競劇能否形成自己的圈層也比較悲觀,因為錯位始終存在,很難形成一個真正的品類。
目前市場上的做法還是提煉言情加熱血線,比如去年的《陪你到世界之巔》,比如《親愛的熱愛的》,說穿了都是披著電競外殼的言情劇,游戲含量并不高。
這是市場的自然選擇,對男性觀眾來說,改編電競劇的回報率并不那么高。
基于上述種種,就能明白《穿越火線》的吃力之處:在一個主流觀眾為女性的市場,它選了一個男性用戶更多的游戲IP,并且在劇作上好像不打算遷就女性觀眾。
主角選的鹿晗和吳磊,看似是希望吸女粉的,但事實上這部劇是體嫌口正直,充滿徹頭徹尾的直男氣息:比如肖楓的名字與sky李曉峰諧音(xiaofeng),劇中還致敬csgo主播茄子吃完飯拿窗簾擦嘴的經典細節。
但男頻難出圈幾乎是劇集市場默認的共識:男性觀眾不像女性是分散型審美,服化道劇情有一項加分就能看下去,他們對于劇的要求更高,但在社交網絡上的發聲更少。
雖然現在觀眾已經有探索彩蛋的習慣,但《穿越火線》這種需要一定的電競知識才能發現的彩蛋,對普通觀眾來說可能就并非享受了。
能吸引這種專業觀眾固然很好,但某種程度上,這些專業反而可能因為過于直給而造成趕客:一位普通女性觀眾打開《穿越火線》,可能看的只是基本劇情,這些信息對她來說可能更像是一種干擾。
不相信這一點的可以回頭去看看《親愛的熱愛的》,這部在女性圈層大爆的電競劇連是個什么游戲都沒講明白,很多人只看李現。
現在的觀眾耐心是非常有限的,一看你上來一頓花俏的打斗,很多女性觀眾看不懂,直接關掉走人。平臺一直說的生死七分鐘,不止針對制作,也針對性別體驗。
事實上騰訊是有更好的適合全性別改編的游戲IP的,比如《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這兩個游戲的性別分布都更均衡,也更時髦。
不過客觀地說,雖然言情含量不高,《穿越火線》作為電競劇仍然做出了非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時不時出現的喜劇元素,比如貫穿始終的兩位男主的自我成長。
打游戲的少年沒有錢,女朋友也離開了他,只有一腔熱血,運氣不好還會被家人送去網癮戒斷中心。這部劇里的電競少年不是總那么光鮮的,他們邋遢、貧窮、沒有正經工作,嘗遍人情冷暖。
這讓人想到SKY李曉峰的經歷:上大專的時候,他為了打游戲,每天只吃一塊錢的水煎包;他總是輸,輸到想跳樓。作為現在的中國電競第一人,他成名前經歷過太多失敗,以至于后來那篇GQ的報道標題就叫《失敗者李曉峰》。
甚至還有一條懸疑故事線,一開始觀眾覺得是肖楓改變路小北的過去,后來看著看著才發現路小北才是扇動翅膀的那只蝴蝶。
未來整個電競劇品類還有沒有機會破圈?
隨著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這樣的國民級游戲出現,游戲用戶和劇集用戶逐漸交疊,機會是必然存在的,只是要如何從直播和賽事里搶用戶時間,如何矯正一系列錯位,電競劇要走的路,還有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