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榜單不難看出,宋朝劇的面孔模糊,或許在于其極少以帝王為主角,而是以民間故事及武俠傳奇為主。金庸的《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也都發生在宋朝,但也少有人關注郭靖守了多年的城,究竟是在哪位皇帝的治下?
而榜單中的《少年包青天》《水滸傳》《楊門女將》也取材自民間小說。排名第一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則是改編自“種田文”的“宅斗”故事,也是發生于宋朝民間大家族的故事。
在這些俠氣縱橫的故事里,皇帝多是昏庸和無能的形象。少有的幾部戲說成分相對不多的故事里也不外如此。
由黃曉明主演的《精忠岳飛》,宋徽宗皇帝不理朝政,寵信奸臣,聯金抗遼。《大宋提刑官》里的宋慈把整理的有關朝廷重臣不法行為的八箱證據呈現給皇上,卻被皇上焚毀。
所以當《清平樂》上線后,許多觀眾才會忽然發現,這竟然是在楊家將和包青天以及《水滸傳》的故事里打醬油的宋仁宗,第一次成為一部劇集的主角?
此外不拍帝王故事還有一個原因:涉及到多民族的戰爭問題,不好處理。可見多民族問題是第三梯隊,乃至第二梯隊的選手們。
比如元朝劇里最出名的,也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除此之外,就僅有一部04年央視同內蒙古電視臺共同出品的,沒有知名明星參演的《成吉思汗》,和胡軍、佘詩曼、呂良偉主演,但一直未能上星播出的《忽必烈傳奇》。
另一個與魏晉南北朝一樣混亂的五代十國,知名的劇集也只有《傾世皇妃》和《畫江湖之不良人》。前者改編自網文,后者改編自同名動畫。
資料的局限也是元朝劇創作的一大難題,成吉思汗、忽必烈的故事其實挺精彩,也發生過數次宮廷政變、皇位交接的故事,和同樣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清朝一樣有意思。
但是研究元史的人少得可憐,也沒有一副好口才,連《百家講壇》都沒人去講,直接導致拍元朝劇的難度系數飆升。
在這種情況下第三梯隊的朝代選手們就只有像宋朝劇這樣,靠著民間戲說來大膽創作了。比《封神演義》就撐起商、周朝代局的半壁江山,直到19年《封神演義》還能拿下高收視和高播放量。
但是從《清平樂》的爭議來看,它“節奏慢”“戲劇性不夠強”等問題,并不能甩鍋給宋朝。帝王自身的魅力不足,故事平淡,并非歷史中的“大男主”,也有相應的解決方式。
那么大的一段歷史,硬要把所有危機的起因、事件的解決全放在司馬懿身上,這就成了戲說的風格。所以《軍師聯盟》篇章只能做一個群像戲,司馬懿還在成長,他在歷史的地位決定他不是戲劇的核心。
我們想象一下,一部劇依次登場的角色是晏殊、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包拯、司馬光、王安石、蘇軾、蘇轍……
全是自帶光環的人物,他們的名字與作品,不但出現在今天的歷史教科書中,還出現在語文課本上,人稱背誦默寫天團!
這本身就是話題,就是流量……哪個歷史題材能帶出這么多的牛人?
這么好的IP不好好發揮,真是太可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