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火了,這部不到六分鐘的短片,為春節檔電影《小豬佩奇》造足了聲勢。看似是“普通”的刷屏事件,實則是一次略顯鬼才的電影營銷,只不過這個偶然的刷屏,并沒有看起來這么容易?
一方面觀眾G點越來越高,這樣刷屏的電影營銷事件實屬罕見;另一方面將這種高關注轉化成票房并非易事。而對于營銷方而言,即使成功做到這兩點,電影營銷可能也是一門并不賺錢的生意。
從業務本身來看,一部票房能達數十億的電影,最主要在于于影片質量上乘,背后也離不開電影營銷的助力。
即便如此營銷帶來的票房數字無法量化、他們也很難拍著胸脯說,自己真的放大了票房。從商業模式來看,即使是業內最好的、破票房數十億的電影營銷項目,營銷方能得到的或許也僅有百萬的服務費,很容易就看到行業天花板。
更常見的情況下,盡管營銷方花費了時間精力,也很難精準、有效地觸達至核心用戶。
不過在票房的光環之下,依然有人前赴后繼、試圖進入電影營銷這個自帶光環的行業、創造更多個佩奇事件。
有人試圖挖掘存量市場之外的更大蛋糕;也有從業多年的電影營銷老炮,對商業模式到焦慮,選擇向上游延展,試圖用投資+營銷的方式,撬動更大利潤;更有人看到天花板,主動離開、投身更大的藍海……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電影市場化完善、觀眾喜好快速變化的當下,電影營銷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只不過這個看似光鮮的的行業,真的是門好生意嗎?
《小豬佩奇》短片、《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吻跨年,前者一晚刷屏后新增224萬的預售票房,后者預售破億,上日首日帶來高達2.63億的中國影史最高的文藝片票房記錄。
《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場金融思維營銷的降維打,一年前《前任3》逆襲背后,有抖音營銷帶動的輿論現象;而《戰狼2》的票房神話背后,也有點燃全民愛國情懷的營銷打法助力……
然而成功案例只是少數,他們為票房帶來多大增量也很難計算。很多情況下電影營銷也很難真正有效地服務到項目,也難以為片方帶來預期的收益。
去年《愛情公寓》讓一批帶著情懷的觀眾走進電影院,卻發現影片掛著公寓IP賣盜墓?
于是上映第二日便出現票房的斷崖式下滑,而《捉妖記2》在解鎖央視春晚、下鄉刷墻占領農村等著名營銷案件后,為電影帶來高達5.47億的首日票房,但僅在上映第3日就被超越,甚至帶來無法補救的口碑崩盤……
這些案例背后,盡管有著不錯的預售和首日成績,但拋開影片質量的因素,營銷打法也帶來了后期口碑管理的危機。對此許多從業者將原因總結為沒有將核心賣點精準傳遞給目標用戶,而這一點實則是當下電影營銷業務的痛點。
當一部電影擺在營銷公司面前,如何利用有限的映前數據準確判斷受眾類型、并找到核心賣點?
這個問題或許連最資深的營銷老炮都很難總結出結論,有時就算找準了賣點,營銷公司的方案也可能無法得到片方認可,可能會全部推翻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