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旦營銷策略將非目標觀眾吸引至電影院產生錯配,便可能在上映后釋放巨大的負面口碑,從而影響影片票房。
如果吸引進電影院的第一批觀眾并不是電影的核心受眾,不是喜歡這個內容并會為它說好話的那批人,就很容易導致負面口碑出現。
電影營銷者要找到與電影特質相吻合的營銷手段,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進行精準營銷,更準確地切入受眾市場。
找到目標觀眾之后,要把電影的賣點核心信息投放到最精準的渠道,給對這個電影感興趣的人看,而不是給所有人看。
如《芳華》將目標定位在四十歲以上、對年代有共鳴的觀眾群,對他們釋放通過電影懷念自己的青春時代的信息,用最適合帶爸媽看的電影發動年輕人帶父母走進影院,最終帶來14.23億的票房。
但隨著媒體渠道的分散、觀眾的不集中,國內電影觀眾審美的提升,營銷打法并沒有統一的方法論,前陣子還行之有效的營銷方法,或許也會因為渠道的變化而失靈。
在各種社交軟件層出不窮地分散著用戶注意力的今天,觀眾打開手機也許會有數十個APP分別為他們推送不同的信息,電影營銷從原本只需要在報紙、廣播和電視劇等傳播渠道投放信息的時代,變成需要在傳統渠道之外的多個新渠道廣撒網。
在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受眾接觸的各種互聯網工具都在為他們投遞信息,如何讓觀眾對影片的信息停留并產生印象是一件特別難的事。
隨處可見地鐵站公交站牌的電影海報,APP的開屏廣告等營銷的標準動作。甚至出現無關電影氣質是否符合,跑到農村刷墻過年不去看xx,考試雙百沒人夸。
短視頻APP中,主演舉起導演說這樣拍可以票房大賣的牌子;還有的干脆賣慘扮丑,不惜自毀形象在路演現場跳起逗比舞?
.而這些繁雜的信息能否被觀眾能接收并產生記憶力、隨后轉化為貢獻票房?恐怕結果很難保證。
在各種粗放式的媒體渠道上進行信息投放的方法,除非內容本身有極強的傳播調性,可以打通所有渠道的壁壘,否則相對弱一點的調性的信息都是傳不出去的。
然而傳播調性需要創新,在已有的渠道展開、捕捉熱點,進行顛覆性地創新是很難的。于是,效仿前人成一種正確。當《前任3》抖音營銷刷屏后,大量從業者蜂擁復制。抖音成為新的營銷陣地,而這種復制帶來的同質化,讓用戶慢慢失去新鮮感。
同時隨著用戶消費習慣的轉變,在線上購票率已經接近90%,從線下購票轉為線上,用戶的注意力也轉到線上。
互聯網宣發迅速崛起,憑借著大數據的支持、用精準高效的算法,將信息傳遞給目標受眾。而當互聯網營銷越來越強勢地搶食著蛋糕,對于傳統營銷公司而言,隨時都有被取代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