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有八輩蠶:螺珍蠶三月績、拓蠶和螺蠶四月初績、愛珍五月績、愛蠶六月末績、寒珍七月末績、四出蠶九月初績、寒蠶十月績。”
“要是以體色和斑紋為主,蠶品種分為白頭蠶、領石蠶、楚蠶、里蠶、兒蠶、灰兒蠶等。按飼育和繁殖時間分為秋母蠶、秋中蠶、老秋兒蠶、秋末老懈兒蠶等。以繭分為綿兒蠶、同功蠶。”
“此外,古人在飼育過程中,已注意到桑、火、寒、暑、燥、濕等因素對蠶兒生長的生態影響,蠶具安放時注意蠶座的疏密適當,常在室外上簇,雨天則宜族于屋內,并有平面上簇、懸掛上簇、室外平鋪蓬嵩族等三種形式……”
夏杰繪聲繪色的描述,讓屏幕前的觀眾們聽得如此如醉。
“雖然并沒有從事養蠶專業或者是歷史專業,可每當聽杰哥講述這些歷史的時候,我都深深感覺到了身為一個華夏人的自豪。”
“可能真的如同書本上邊所說的一樣,在閱讀或者是學習歷史的時候,咱們就像是看著一面鏡子。現在知道了華夏養蠶的輝煌歷史,咱們看著這一面鏡子,里面出來的形象也十分高大威猛,著實讓人感覺十分驕傲。”
“這就是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華夏嗎?我對于華夏的興趣真是越發濃厚了,感覺僅僅是通過山村小杰的直播和視頻,已經不足以讓我滿足了,我現在就購買前往華夏的機票!”
“看這彈幕發的,還夾帶點兒英文表達方式,應該是外國朋友了,先提前歡迎你們來到華夏啊。”
“哇塞,真不愧是夏老師啊,粉絲都從國外跑進來了,簡直壯大了我們華夏的威名!”
“夏老師,那咱們養蠶的歷史,到魏晉南北朝的時間點,就已經接近于完美了嗎?還是之后又有所發展呢?”又觀眾接著對夏杰提問道。
看了彈幕之后,夏杰笑了笑,回應道:“看來大家對于養蠶的歷史,實在是太感興趣了。咱們養蠶的技術可遠遠還沒有發展到巔峰呢。”
“在宋代,蠶事趨于完善,生產過程分為:浴蠶、下蠶、喂蠶、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績、上簇、炙箔、下族、擇繭、窖繭等。”
“浴種分多次進行,一在臘月經凍瀝毒,二在谷雨催青前溫水浴之,清明暖種有人體溫和糠火溫兩種,收蟻有鵝毛撣拂和桑葉香引兩種。蟻蠶飼葉用刀切細、小蠶用嫩葉……”
“到了元代,養蠶總結歸納為十體、三光、八宜、三稀、五廣。‘十體’指寒、熱、饑、飽、稀、密、眠、起、緊、慢等條件。”
“‘三光’指按蠶的肌色定飼葉多少,‘白光向食,青光厚飼,黃光以漸住食’;‘八宜’指蠶的不同生長期要掌握采光明暗、溫度暖涼、風速大小、飼葉速度等八類條件。”
“‘三稀’指下蟻、上箱、人族都要稀疏;‘五廣’指對影響蠶生長的聲音、氣味、光線、顏色及不衛生因素等都要禁忌。”
夏杰用遠遠超出觀眾們的知識水平,以及自己優秀的表達方式,此刻化身一個導游,帶著直播間里的觀眾們以及白白胖胖、可可愛愛的蠶寶寶,在華夏上下五千年之中的歷史畫卷里游覽著。
而參加夏杰“養蠶歷史旅行團”的觀眾們,也沉浸在這一段歷史故事之中,如癡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