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反過來說,許多大體型的星塵生命,在這個逐漸變得寒冷起來的宇宙冰河時代,感覺十分不適。
他們開始因為能級躍遷釋放能量的效率變高,進而逐漸變得寒冷起來,而寒冷的本質,也即是能量流失,將會造成星辰生命的‘坍塌’。
為此,祂們只能不斷地拋棄自己的質量,拋去自己星塵之軀中留存的記憶,留存的那些歷史。
某種情況來說,這其實是一種自殺,飲鴆止渴罷了。
可他們卻不得不這么做。
但即便如此,在愈發死寂寒冷的宇宙中,絕大部分星塵生命都消散,死去。
祂們或是因為從未思考過生死的差異,故而覺得不適就自我解體,或許是的確無法適應現在的宇宙環境,被凍死在了真空中。
但無論如何,這些最初的等離子生命體的確幾近于滅絕。
除卻一個質量剛剛好,恰好形成了一顆穩定恒星的星塵生命除外。
或許并不僅僅只有祂,但對于那時沒有超時空通訊手段的星塵生命而言,祂們已經無法互相交流,這對雙方而言,對方就幾近于不存在。
而在成為恒星的最初的那一段時間,這星塵生命其實沒有多少感想,但祂比誰都清楚胡亂地動用力量的結果,打破平衡等同于自殺,故而便陷入沉寂,自封大部分意識,維持星體形態的穩定。
在這過程中,祂逐漸摸索出了一種可靠的,可以保持自己恒星之體的情況下,操控一部分力量的方法。
祂卻不清楚,這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修法’,一種‘傳承’,一種延續自己的方法,可以增加同類的知識。
一種,最初的‘道法傳承’。
故而,被銘刻于宇宙之中,無盡的靈氣本質內。
不朽,由此誕生。
而祂并不知道這點。
總之,相較于其他那些自然恒星,作為有生命的星體,祂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環繞他隕星的穩定行星系環境,更適合生命的誕生。
而這樣穩定的時光,剎那便是數億年。
在恒星周邊徘徊的離散星塵,最終凝聚成了一顆顆星球,而相較于最初宇宙動蕩的環境,即便是有著無數地質運動,巖石星球的環境也算得上是非常穩定怡人。
于恒星的注視下,生命出現。
然后又毀滅。
在恒星漫長的注視下,因高靈而出現的各種生命,因為星球動蕩的地質運動毀滅又出現,上一代生命的尸骸,甚至可以變成下一代生命的原材料。
這樣的輪回,重復了千百次也不止。
這不僅令星辰生命回憶起了自己的那些同胞,那些或是坍塌成黑洞,或是崩散為星云,軀體的每一個分子都重新構成了全新物質的同類。
如今的整個宇宙,所有的物質,有相當一部分,就源自于祂們那些同類的灰燼——那些小小的初始生命,亦或是宇宙幕布中劃過的星光,無一例外。
祂們死去了嗎?
還是說,祂們一直都在,只是換了另外一種形態?
很難想象恒星思維的邏輯,祂沒有困惑,只是不斷地提出一個個問題,然后陷入自己近乎永恒的思索,帶起一道道微薄的日冕。
但宇宙始終是危險的,即便是恒星,也不過是這龐大實體中的滄海一粟。
尤其是原始的河系中,星體的軌道并未完全確定。
甚至,河系之間,也會互相撞擊。
就在行星上終于衍生出了一支存在了超過七百萬年的巖元素生命體,即將演化出真正的智慧生命時,因為原始河系的碰撞融合,源自于周邊星系核中,兩顆大質量脈沖星對撞造成了多顆星體軌道偏移,并激發出了一次大碰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