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長官,我覺得應該按照星軌中心給出的方案來辦。”大副蔣安然提醒道。
“可是我們在木衛二軌道上的那些衛星根本就沒有降落功能!”鄧肯叫道,“讓搭載了太陽能板的衛星硬著陸,然后通過那些零件硬拼湊起一個太陽能接收器,一直維持到我們抵達?這就是星軌中心給我們提供的拯救方案?他們以為降落是什么?!我真想現在就飛回去讓他們穿上宇航員,然后從星軌中心朝著藍星扔下去!”
“伊森是一名工程學專家,只要能給他足夠多的零件,他就能自己組裝成各種工具。而他現在需要的只是一臺太陽能充電器,這對他而言并不算太難。”蔣安然堅持道。他口中的伊森就是那臺在木衛二上唯一存活下來的機器人。
目前人類在木衛二的軌道上有三顆能源衛星外加5顆信號傳輸衛星和10多顆探測衛星,這么多的衛星砸下去幾顆,終究還是能拼出一個湊合用的太陽能接收器。
而鉆井小隊的設備如今都封到冰里去了。鉆井小隊本就選擇了一片凹地進行鉆井作業,在海水噴出后灌入凹地,又很快凝固成冰,如今那塊凹地直接成平地,也剛好堵住了洞口。
鉆井作業算是成功,但結果又是失敗了。這一年多的工作直接白忙活,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等普羅米修斯號抵達后又得重新鉆井,甚至因為之前的鉆井沒有考慮到海水噴涌,使得接下來鉆井時又得解決下海水噴涌的難題。
這起事故也讓人類對木衛二冰層下方的海洋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那下方的海洋完全處于一種高壓狀態。木衛二就像是一顆鼓脹的足球,厚厚冰層的存在讓海水不會噴出,但同時又擠壓了下方的海洋,而海底活躍的地質活動又不斷的向著海洋中噴射大量二氧化硫與二氧化碳還有各種奇奇怪怪的氣體,也算是在不斷的加壓海洋,這些因為冰層存在無法得到釋放,讓海洋的壓強極高。一旦你在冰層上打個洞,那高壓的海水自然就會噴射出來。
具體有多厲害?可以參考下事故發生時的狀況。那本在冰層最深處鉆洞的設備直接被洶涌而出的海水送上了太空,活生生的展示了一出力大磚飛的戲碼。
這噴泉真的夠得勁,直接能從地表射到太空去。
“可是我們七個人里有誰學過天體物理學的?還是非常冷僻的衛星迫降方面的知識?”鄧肯轉身,望著其余六人問道。
眾人面面相覷。這個時代已經不要求宇航員學什么天體物理學了,甚至操作方面的知識都不需要學的太細。降落就是駕駛飛船朝著星球表面沖下去,然后等反重力系統自己完成降落的工作,在必要的情況下,也有智能來輔助完成降落工作,哪里亮了按哪里,非常的傻瓜式。
正如那句話所言,越是科技進步,就越是傻瓜化。
看著一言不發的幾人,鄧肯嘆了口氣,道:“所以星軌中心實際上就是在安排我們背鍋是嗎?拯救計劃成功了,他們能分到點功勞;失敗了,就是我們操作不當。”搖頭嗤笑一聲,鄧肯暗罵道:“那群沙灘之子。”
“咳,”蔣安然輕咳一聲,打馬虎眼道:“也許這是他們能想到的唯一的解決辦法了。”
“你覺得可能嗎?”鄧肯翻個白眼,“如果他們真的能做到面面俱到,也就不會發生那起鉆井事故了,我們也壓根不需要想辦法拯救木衛二上的那臺機器人,更不需要再延長3年,甚至4年的探索時間。”講到這里,鄧肯頓了頓,望著眾人道:“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們的這段旅程要再延長幾年時間了吧?”
蔣安然聳了聳肩:“要相互理解嘛。”
其余幾人也搖頭表示不在意,多幾年就多幾年吧。
反正普羅米修斯號上娛樂設施很多,大家一路走來也沒感到什么壓力。而除了七名人類船員外,剩下的就是機器人了,他們當然也不會有什么不滿,在哪工作都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