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制取電子級單晶硅,需要從普通的工業級單晶硅(6N),提純到太陽能級單晶硅(9N),最后再提純到電子級單晶硅(11N)。
并且,硅的提純,越往后越困難,不論是對制取的技術要求,還是對提純的設備要求,都越來越變態。
國際上最主流的提純方法,為提拉法。
簡單來說,就是采用一個具有預定義取向的籽晶沉浸在熔融體中,使籽晶和熔融體在不同方向上旋轉,然后慢慢地往上提拉,提拉的過程中,熔融體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隨著籽晶逐漸被拉起,并冷卻結晶成為連續的單晶體。
用提拉法得到的單晶硅,全都是圓柱狀的單晶硅,又被稱為晶柱或者晶棒。
再將晶柱切片,得到的圓片狀單晶硅片,又被稱為晶圓。
原理解釋起來很簡單,但要做到將晶柱盡可能的變粗,而且硅的純凈度要足夠高,達到11N水平,可不是容易的事。
目前在這一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櫻花國。
歐美國家都要落后它一截,更別說現在的華國了。
想要用提拉法制取單晶硅,這其中涉及到化學、物理、機械等多學科聯合作業,化學的制取還好說。
只要有技術,總能辦得到。
但機械水平上的差距,卻不是那么好抹除的。
比如提拉法制取單晶硅,需要用到特制的電爐,這種電爐可不是我們家用的電爐,而是用來熔解、提拉單晶硅時用到的核心設備。
很可惜,這種設備也被別國壟斷。
所以,宸升科技想要在大硅片上追上櫻花國水平,即使陸宸用科技編輯器開掛也沒用。
換句話,有技術沒設備,你照樣搞不出來。
除非陸宸鐵了心,一個個設備攻克,一項一項材料突破,但這么干,他還不如直接去攻克光刻機來的更直接一點。
再說,即使有科技編輯器開掛,半年時間恐怕也不夠。
因為沒有足夠的人才。
有人會覺得華國人口這么多,怎么會沒有相關人才。
但事實就是如此殘酷,一個行業如果沒有利潤,就無法養活足夠的人才,沒有人才,這個行業就永遠也別想追上被人。
這幾乎是個死循環。
除非對手犯下腦殘至極的錯誤,否則想要在這個領域追上別人,太難了。
這一點,從目前國內材料人的處境就能看出來。
材料專業的人學成后很難找到相關工作,即使找到了,工資也比其他行業低很多,這樣一來,就越發沒有人愿意進入這個行業。
想要打破這個惡循環,除非有足夠大的外力介入。
當然,暫時陸宸肯定沒有這個能力。
但他在坎尼亞制造出的R型克隆人,將來必定能打破這個僵局。
這群人,他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簡單的賺錢,因為陸宸始終會養著他們,他們的唯一目標,就是幫陸宸或者說幫人類發展科技。
他們沒有任何后顧之憂。
有了這一群天才級的科研人員,再加上陸宸不計成本的投入,可以預見,現在僅僅只是坎尼亞不起眼的一個實驗室,未來必將成為整個世界都將顫抖的科研霸主。
.......
“這就是目前國內電子級大硅片行業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