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到電視臺音樂節專題節目的廣告也是以百萬計。
不管是電視臺還是音樂節組委會都賺得盆滿缽滿。
音樂節組委會預計連廣告帶門票會有超過三百萬的收入。
不過其中的費用也占到了三分之一到時候的凈收入能有一半左右。
除這些收入外,就連海韻琴行的銷售都比平常日子多了三倍以上的銷售額。
很多首次現場觀看的青年在看完白場的演出后,出場就拐進琴行買了一把用來練手用的低檔琴。
而吉他又是這些樂器里最便宜最拉風的。
這就造成了音樂節首日和第二天上午,木吉他和電吉他合計銷售了上千把的原因。
這些銷售出去練手的低檔吉他幾乎全部是烈風牌和必勝牌,都是梁涼的吉他企業生產的。
本屆音樂節因為外地和本地的參加樂隊超過了一百支。
具體的數字是一百零三支,僅僅連灣地區包括下面的縣市就有六十多支樂隊參加。
而兩個演出場地就是不間斷的演出,每一場也只能上二十支樂隊,一天兩場演出,最多可以上場八十支樂隊。
這樣,還有二十多支樂隊要到下一場才能登臺。
一個樂隊一天就輪不到出場一次了,要一天半才能輪上一場,這對樂隊來說意味著出場費的減少。
但也意味著交流機會的增多。
沒事兒的時候,這些樂隊研究的就不是啤酒和女人了,而是研究音樂方面的知識以及琴技的交流。
甚至還有跑到大街上教人彈琴的,當然教的對象以漂亮姑娘居多。
也不怕挨揍。
梁涼把郭旺和羅鱗做了相互介紹,兩支來自華國最西和最西北的樂隊坐到了一起。
他們倒是交流的熱火朝天的。
亮光光樂隊也上場了,既然來了,不讓上場這說不過去。
亮光光樂隊的兩首民謠引起了轟動,尤其哪首啊《南山南》甚至連評審團都有了不小的爭論。
說好的說不好的也是亂糟糟的,和這首歌上一世的際遇一樣。
梁天雷就郁悶了。
他們樂隊唱的兩首民謠,另一首并不是梁涼唱的那首《松陽》,而是他們自己作的一首。
這首歌他們是真的花了不少心思集思廣益做出來的,這怎么就連議論的都沒有呢?
為毛都去議論《南山南》去了?
劉文一方面負責演出的調度,一方面負責聽歌,他要選出第一批歌曲音樂節結束進行效果處理后就出合集。
過完年兩個多月過去了,公司還一張專輯沒出,像話嗎!
拿人錢財就得替人消災,梁涼一年給他連工資帶獎金十萬元,他得對得起這份工錢。
去年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那只代表過去。
雖然大多數曲子都比較平庸,但也確實有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出現。
這些作品都被劉文記在了小本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