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來,州城內的地皮可比底下的縣城要貴太多了,人工的成本也更高。
所以,蘇錦繡便和蘇孝商量著,干脆在良縣再開上兩家作坊。
蘇孝近來忙碌的,也便是此事。
而柳承恩則是忙著帶人量地、蓋房等等。
這次與去年不同,這次是直接在底下的三個縣同時進行的。
他們府庫里現在有銀子了,而且各地的縣衙里也要鼎力支持,至少,這地皮上就不需要花錢了。
小麥的長勢還湊合,新開的荒地上,大部分都不錯。
只有一小部分的下等田,看樣子這產量要低一些。
柳承恩手底下的人,就沒有一個輕閑的,戶曹幾乎是天天往各處的地頭上跑。
而手底下的三位縣令也不敢閑著,不管是田地,還是蓋房這些事,都是格外地上心。
以前的歷任知州也不是沒想過好好有一番大作為,讓這里的百姓們能過上吃穿不愁的日子。
可是他們能力有限,最要緊的是手頭上沒有活錢兒呀!
這種事情,可不是一千兩一萬兩就能解決的事兒!
那得需要大把的銀子。
就算是蘇孝能賺錢,柳承恩有釀酒的方子,也不可能供應得起這么大的開銷。
所以,一來還是得靠府衙的稅銀,二來,就得靠人多力量大了。
修路和蓋房,直接都選了勞役。
如此一來,只管飯,不出工錢。
當然,百姓們還是很樂意的。
能吃飽飯就很不錯了。
至于這房子建好之后要如何分配,再如何買賣,那就得根據每個縣的實際情況來定了。
當然,大部分的銀子,最終還是得讓得了房子的百姓來出。
要不然,有多大的銀庫也禁不起這么折騰。
而修路,那就沒辦法了,只能是官府想辦法。
老百姓可不會給出這個銀子。
倒是一些真正的富商,若是為了自己的生意能沾些好處,應該還是愿意配合的。
就算是不愿意,礙于官威在那里擺著,他們也不敢有意見。
況且,柳承恩跟他們要的銀子又不多。
而剛剛得了好處的許家,幾番打聽之下,便知道這是多虧了知州大人的敲打。
許老爺那可是個相當精明的主兒,得知自家女兒和知州夫人攀上了關系,又有久兒被救的這么一段緣份,便讓女兒帶著又親自上門道謝,禮物暫且不說,柳承恩剛下的政令,他們是第一個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