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姍姍帶著兩個孩子到了柳家,才發現柳家的兩個孩子竟然都沒在。
楊姍姍除了失望之外,還有一些好奇,“是老太爺和太夫人帶著他們出門了?”
“那倒沒有,如今天氣暖和,風和日麗的,我們兩家的長輩都去莊子上住著了,說是辛苦了一輩子,還是放心不下莊稼地,非得親自去看看。”
也就是說,柳家的兩位長輩和蘇家的兩位長輩都不在京城。
“那艾寶是和安安一起出去的?”
蘇錦繡笑了笑,“是呀,昨兒明宇就讓人過來遞話了,幾個孩子都去了城外的馬場,說是到了幾匹小馬,個頭只及成.人的腰間,所以就一起去瞧了。”
楊姍姍只覺得心里頭有些不舒坦,自己還特意讓人給他們請了假呢,怎么竟是出門了?
“兩個孩子都這么大了,近日在讀什么書呀?”
蘇錦繡問的是安家大郎。
“回嬸嬸,近日一直在讀《詩經》和《春秋》。”
“好,這都是咱們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好東西,該讀該學。”
楊姍姍既然是帶著孩子來了,蘇錦繡也得表示一下子。
給兩個孩子一人送了一塊玉佩,也算是說得過去了。
蘇錦繡看得出來楊姍姍有話要跟她說,便讓春桃帶著幾個孩子去外頭玩兒了。
“嫂子是有什么心事嗎?”
蘇錦繡主動問了,楊姍姍只好笑笑道:“也不是什么多打緊的。只是瞧著這孩子一日日地長起來了,心里頭難免有些感慨罷了。”
蘇錦繡附和道:“是呀,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咱們的歲數也跟著長了。不過我聽說你家大郎的書讀地不錯,今年可有打算下場?”
“不成的。我家老爺的意思是讓他再讀幾年,不著急。”
蘇錦繡點點頭,“也是,孩子還小呢。若是要考功名,還得回到原籍才成。而且你家大郎是個聰明的,不急于一時。”
好話誰都樂意聽。
楊姍姍也不例外。
“我家大郎眼瞅著也十歲了,聽說京城的人都訂親早,我這不是也在為了他的婚事發愁嘛。”
蘇錦繡瞪眼,一臉不可思議,這孩子才十歲,著什么急定親呀?
“嫂子是不是擔心地過早了呀?這男子二十及冠,若是定親,到了十七八也不算晚呀。至于所說的京城人定親早,那也得看是什么人家。”
官宦之家,除非是上頭人有意,否則,沒有哪一個愿意早早地把孩子的親事訂下來的。
誰知道將來誰升官誰落難呀?
再說了,這里不比鄉下,女子成婚普通是比鄉下要晚的。
鄉下女子十三四歲成親的比比皆是,可是到了京城,十六七甚至是到了十**才成親的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