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搖頭道:“第二架剛要建造,才制一半,便被人給毀了。”
第五倫才知曉,毀掉水排的不是別人,正是鐵工坊里的匠人和官奴。
杜詩道:“過去冶鐵,常用百人鼓囊,鼓完囊,有口飯吃,尤其是流民滋生,許多人來鐵工坊賣身謀生。有人傳言說,我制水排,會讓彼輩沒了生計。”
原來如此,河內也是人多地少,不少人轉向手工業和投身官營工坊做奴婢,一個水排只需要少數人管理,在他們看來,簡直是在和自己搶飯吃。
而杜詩興致勃勃讓工匠制作的水排,河內高層也不愿推廣。
杜詩道:“我曾去拜訪大尹,大尹用韓昭侯尚冠、尚衣二人故事斥責我,讓我勿管職責外之事。”
“我又拜訪故屬正伏公,而伏公與我說了《莊子》里的故事。”
哦,這老伏湛不僅讀尚書,還讀莊子呢?第五倫雖為了收河內士心不得不聘請他做郡三老,但心里卻對這種人頗看不上眼。
杜詩道:“伏公說,子貢在南方的楚國游歷,返回時在晉國的路上,經過漢陰時,見一位老人準備種菜,彎著腰從井中打水,抱著壇子澆灌,半天下來都未澆完一畦,花費的力氣多而見效少。子貢遂問,明明有節省勞動的桔槔,用木料加工成機械,后面重而前面輕,提水速快,猶如沸水向外溢出一般,一日能澆灌百畦,為何不用?”
“為圃者忿然作色曰: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你所言之法,只不過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樣做!”
“伏公用此言斥責我,讓我勿要做風波之民,而應做全德之人。”
這伏湛和那故事里的老人一樣,自詡寧愿費力而成效甚微,也不愿意突破“機心”的約束,并希望杜詩也一樣,身為士大夫,應該專注于五經修養,而不要自甘墮落與匠人為伍。
杜詩的水排就這樣被耽擱了不少年,他倒也沒有氣餒,只默默畫圖思索如何改進。
第五倫聽完此事后,一拍案幾道:“荒謬絕倫!”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假物以利民,怎么就成了機心?”
哪個時代都不缺伏湛這樣的人,往后一千年兩千年,他們也會如此說各種外來機械,斥之為“奇淫巧技”,幸虧現在,是第五倫說了算。
“王莽時,像伏湛這等只會五經,就被胡亂安排到各種職務上,管軍務,管工農,用他們那一套迂腐之言延誤正事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宣元以后五經大興,循吏大為減少,專精五經而缺少治理地方經驗的儒吏卻急劇增加,到王莽時達到一個巔峰。
第五倫收了新朝一整個少府、水衡、上林三官,他不缺工匠,往后也不會缺慢慢培養的學徒工。但再好的工匠,也得有人將其組織起來做事。要將第五倫的設想實施推行,現在最需要的,是像杜詩這樣有見識的“技術官僚”。
“彼輩不是說,你不務正業么?”第五倫笑道:“余今日便除汝為魏國水衡都尉丞,秩六百石,君公可愿?”
水衡都尉和少府性質有些重合,下屬鐘官、辨銅、山林、技巧等官,下轄大量官營手工業,也分管水利,第五倫將其下屬工匠官奴,整個打包到了渭北,如今正缺主官。
但因為杜詩年紀較輕資歷也淺,不可能直接為堪比九卿的水衡都尉,遂讓他為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