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魏軍的軍法,詳略得當,讓董宣很是欣賞,雖然沒見過皇帝陛下,但從這些細微處就能看出來。
“陛下,應該也是個喜好秩序的人。”
但弩機被檢查沒有問題,反倒是弩兵哆嗦著,無言以對。董宣發現,這個弩兵頗為年輕,一般的新卒總會因為恐懼而呆滯,但董宣從他眼中看到的,卻并非畏懼,而是……憐憫?
但軍隊中是容不得這種婦人之仁的,因為是典型,判決立刻就出來了:“夫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旗舉不起,旗低不伏,持弩聞令不射,挺矛不擊,此謂悖軍。如是者斬之!”
程序已經走完了,剩下的只是執法者將小兵在城墻角正法,董宣這才踱步過去,詢問這小弩兵:“是不是覺得,赤眉與汝等一樣,昔日都是實誠百姓,不忍動手?”
弩兵伏地哀聲求饒,聽口音,居然還是董宣的同鄉。
董宣頷首,表示理解,而后就揮揮手,讓人繼續行刑!
將此人頭顱傳示城墻后,董宣如此告訴軍正丞、軍司馬們:“赤眉稍退后,要告訴眾士卒,勿要對赤眉有所憐憫。”
就像他,在過去,董宣對這群因新莽殘暴、天下失序而舉事的流賊,尚有一點同情,覺得他們是被逼無奈。
直到赤眉打到淮陽,如同一群蝗蟲、飛蛾般吃光了他富庶的故鄉,不經邀請闖入他平靜的家。
董宣扶著劍說道:“聚而為賊,剽掠州郡,這已經不是一般的百姓了,而是暴徒!必須要重典滅之!”
“敖倉有司隸三分之一的屯糧,除了軍用,還會勻出去分發給洛陽等城郭的饑民賑濟,若此處為赤眉所占,士卒們的家眷,就要餓肚子了。”
赤眉可以不作安安餓殍,奮起螳螂之臂,將對他們不公正的新朝、綠林撕碎。
但兗州、豫州、徐州、司隸,比赤眉軍龐大十倍數十倍的黎民百姓,他們也有活下去的權力!
這不是主客雙方窮苦百姓一起打倒豪強的雙贏,而是流賊與土著之間,為了爭奪有限糧食和生存權,你死我活的斗爭!
大道理不必多講,董宣相信,站在敖倉這大糧倉上,士卒們能明白自己“為何而戰”。
為了黃燦燦的粟米,為了能讓自己和家人在冬天里活下去。
“也為了維護大亂后,由皇帝及一干將相,苦心營造的新秩序!”
……
赤眉對敖倉的進攻并不順利,幾度沖上敖山,又屢屢被從上面趕下來。
“魏軍果然比新軍、綠林難打多了。”楊音記得,樊崇派人來提醒過他,說魏軍和他們之前打過的綠林、新軍都不一樣,敖倉確實是硬茬。
但“五公”楊音卻沒有氣急敗壞,一切都在他預想之中,既然速取敖倉無望,他便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敖倉西南方的廣武山。
“敖倉被攻,馬援當真不派兵來援么?”
可不就巧了么?兩位釣手湊巧用了同一個餌,楊音也欲用兵家必爭的敖倉,釣“避戰”的魏軍出來,實現“圍點打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