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拉攏到了很大一部分的人心。
正所謂儒以文亂法,文人的口誅筆伐威力絕對不弱于刀槍劍戟。
相反,若是讀書人都站在了自己這邊,想要治理國家自然也就容易了許多。
統治人心要比統一疆域更難,因為人心是最不可捉摸的,也是最難以掌控的,而科舉便是捆綁文人之心的一道繩索。
這一策略剛好掐中了那些文人的命脈,使其可以為己所用。
有了這一舉措,嬴政有著很大的信心可以實現萬眾民心的統一,打造一個堅不可摧的帝國。
幾天的時間過去,各地的鄉試都結束了,在經過了篩選之后,結果也出來了。
一共有數萬人晉級到了下一輪。
凡是在這一輪中優勝的人,能夠在一個月之后前往縣里所設的考場中,去參加縣試。
而若是可以在縣試之中再脫穎而出,就可以到郡里進行郡試。
凡是能夠走到郡試這一輪的人,其實已經是人才了,就算在這一輪中被刷了下來,無法繼續進行最后一輪的殿試,那么也會有一個不錯的職位等著他。
根據不同的水平來對人才進行評定,并將其放到合適的位置上,無論曠世之才,還是有些小才能,都不會浪費。
這便是科舉的核心。
在經過了半個月之后第一輪的鄉試以及徹底結束,并且結果也已經公布了出來。
三十多萬的考生中有著八萬人成功通過了第一輪選拔,有資格加入到下一關的縣試。
在進行了第一波篩選后,保留下啦的大部分都是有些學問的人,雖然算不上什么大才,但卻也能將其稱之為合格的文人了。
修整了大半月之后,科舉的第二關也開始了。
大秦共有七百多個縣,每個縣平均算下來大概有百余人,雖然人數看上去并不是很多。
不過這一輪的淘汰率卻要比之前更高了。
鄉試的通過率超過了兩成,而這八萬考生之中最多只能有一萬兩千人晉級郡試,淘汰率達到了八成五。
能夠參加郡試的這一萬余人,無論是能夠再次通過考驗參與殿試,都已經稱得上不錯了,算是可用之才。
不過真正會被人重視的還是那些有資格晉級下一輪的人。
因為郡試會非常嚴格,無論學生的表現如何,最終能夠參加殿試的只有十分之一。
在郡試結束之后,那一千兩百名合格的考生,將可以前往咸陽城卻參加最后的殿試。
當然畢竟有著一千多號人,不可能全部都將其拉到皇宮之中。
所以殿試分為兩個部分,想要真正進入咸陽宮面見皇帝,必須還要經過一次大考。
所謂大考就是集中全國的精英人才,并進行統一的考核,然后選出其中的優勝者入宮面圣。
最后再由始皇帝嬴政欽定本屆科舉的最佳之人。
而葉塵,便是這場大考的總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