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978年國家建委下發的《關于加快城市住宅建設的報告》規定,每戶住宅平均建筑面積不超過42平米,最高不超過50平米,這棟新蓋的家屬樓一看就是定格設計修建的。
當然,這一標準實在是太低了,所以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有些有能力的單位經常會超標修建,再過些年出現一百平的兩居室也不稀奇,不過現在文件才剛剛頒發不久,地方單位還不敢太過分,林家的這套房子基本上已經是頂格了。
這簡直是給我發了個重生大禮包啊!在弄清楚自己現在的處境之后,林樓忍不住感慨;首先,不用自己努力,清華建筑系的通知書就送到了,要知道這可是國內排名第一的建筑院系,在建筑業興起那幾年,清華建筑系的錄取分數一度位居全清華最高。
清華建筑系也是國內建筑界最大的山頭,一共出了四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八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占了建筑領域院士總數的半數以上;此外還出了十六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三十三位國內外建筑學院院長,至于大型國有設計單位的院長、副院長、總建筑師、總規劃師,規劃局、建設局領導那就更多了。
而且現在還是人才最稀缺的年代,從那幾位清華出身院士的經歷就能看出,只要能順利畢業就能進入國內最頂尖的設計院工作,而且用不了多久就能主導項目,要是表現得優秀一些,二十來年就拿到院士的身份也不是不可能!
其次,這具身體的家庭出身也不錯,這讓林樓不用為家庭分心,建筑設計終歸是一門藝術行業,而玩藝術從來都是很花錢的,要是家庭條件不好,還真不容易闖出來。
在建筑領域,其實一直都有一個潛規則,有錢有文化學建筑設計,小知識分子家庭出身學暖通、水電,窮苦家庭、農村家庭出來的孩子就只能學工民建了。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家庭出身自不必說,近現代中國建筑第一人楊廷寶是父親楊鶴汀不但是同盟會會員,而且還是教育家、實業家。
再瞅瞅如今建筑界的兩院院士,光從名字上就能看出端倪來,吳良鏞、傅熹年、張錦秋、關肇鄴、何鏡堂、鄭時齡、魏敦山、程泰寧……這些怎么看都不像是農村家庭給孩子取的名字吧?
當然,也有一般家庭出身的建筑大師,王建國院士就出生在農村,不過從比例上來看,還是有錢有文化家庭出身的建筑大師更多一些。
現在,清華建筑系的通知書到手了,還有如此殷實的家庭做支撐,更重要的是林樓腦子里那些后世的知識和建筑設計圖稿,這么多大禮包加持,如果不能混個世界頂級建筑大師出來,那就太對不住這次重生了。
到時候什么鳥巢、什么大興機場、什么中國大劇院,就不勞雅克-赫爾佐格、德梅隆、扎哈-哈迪德、保羅-安德魯他們來操心了,說不定我還要闖出國門,把什么迪拜塔、帆船酒店的設計業務全搶過來!
“小樓,咱們到了,給,還是你拿給爸看吧!”林橋將他從YY中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