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委員看了你的報告,決定在這次的會議上討論你對北京地鐵規劃的意見,你要做好準備。”會議開始前,鐘金泰特意提醒,“其實對于這份報告,不少專家都很有意見,認為你年紀太輕,有些異想天開,不過同樣也有專家覺得你的報告很有道理,討論下也是應該的。”
說著鐘金泰自嘲地笑笑,“反正為了北京城市規劃方案,我們不知道開了多少會了,再開一次也沒啥,到時候你也不要緊張,就像之前第一次見到貝先生那樣匯報就行了。”
林樓聽懂了,這次雖然是討論他的報告,但到底能起多少作用還不好說,想要說服那些專家聽他一個大一新生的恐怕很難。
這其實也很正常,不管在什么時候,開會討論都是將資歷的,資歷就代表了話語權,同樣的話吳委員說出來大家會認真地聽,因為吳委員有無數成績為他做背書,大家很清楚他在該領域的積累,而自己壓根就沒有這些,怎么能讓人家信服?
不過還好,城市規劃同樣也是一門科學,可以利用科學論斷來說服別人,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不像純藝術那么模棱兩可;既然之前能夠用瓦片實驗的方法來說服貝聿銘,那么同樣也可以用類似的辦法來說服他們。
會議開始前,林樓認真地看著自己的報告,回憶著北京地鐵在日后存在的各種得失,從目前的城市現狀來推斷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很困難的,但是從日后的問題倒推產生的原因,然后反過來從城市現狀中尋找論證,卻容易地多。
他重生之前在天津大學讀書,距離北京很近,沒少乘坐過北京的地鐵,也看過許多分析北京地鐵得失的論文,寫這樣一份報告出來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說服他們接受。
會議正式開始,簡短的前奏過來,林樓開始向大家講述自己的報告,報告一開始,講述了北京地鐵的發展歷史和現有的規劃。
北京地鐵最早并不是為了緩解交通壓力而存在的,五十年代的北京,還沒到需要地鐵來舒緩交通壓力的時候,那時候修建地鐵考慮的是戰備需要。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國派出了大量留學生前往莫斯科學習地鐵建設,同時蘇聯也派來專家協助制定方案,給出了兩橫、兩縱、兩對角線和一個環線的方案。
1965年,北京地鐵一期工程開工,到1969年完工,這條線路也就是日后的一號線,長23.6千米,采用明挖填埋法施工,從西山蘋果園到北京火車站,共有17座車站;這條線路是中國大陸最早的地鐵線路,而且也早于香港、首爾、新加坡、舊金山、華盛頓等城市。
1971年北京地鐵一期工程開始試運營,線路由北京站至公主墳站,其后西端終點站在先后延長至玉泉路站、古城站、蘋果園站。
1976年,北京地鐵的運營權由軍方交還,但由于大火等事故多次關閉,到今年,一號線正式運行已經排上日程,準備在暑假期間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