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擺了兩桌,一桌招待貝聿銘,一桌由書畫界的老熟人陪趙無極,說起當年在國內求學的經歷,趙無極也有點淚眼婆娑,這人啊,年紀一大就喜歡回憶,難免有所感動。
林樓則想起了趙無極的各種典故,他在巴黎的時候,和張大千、畢加索等大師是好朋友,他在法國南部的畫室居然一度毗鄰畢加索的畫室,已屆八旬的畢加索一心沉醉于繪畫,連自己的孩子都不見,但他對趙無極非常親切。
到達巴黎之后,他一直沉迷于對西方現代繪畫的探索,直到1972年,在闊別故土24年后,趙無極回到上海探望母親。
返回巴黎后,趙無極用從中國帶回的筆與墨,重拾水墨創作。一開始只是用以消遣的練筆之法,但漸漸地,他發現在筆墨的暈染、滴流、墨色多重的濃、淡、枯、潤變化間,他不但感受莫大的創作樂趣,而且水墨畫的千百種濃淡變化、不計其數的層次,以無形蘊有形的效果,對他有了新的啟發及觸動。
在隨后的藝術生涯中,無論是油彩畫布、還是紙張墨彩,他都將各種媒介運用得得心應手、揮灑自如,經歷了從來源于東方、立足于西方、又回歸于東方的心之歷程。
這也讓他在藝術界聲望日隆,成為了法蘭西畫廊終身畫家、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教授,獲法國騎士勛章,在世界各地舉辦上百次個人畫展,他的作品也被多個國家的重要博物館、藝術館珍藏。
包括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海姆博物館以及英國泰特美術館等在內的重要機構的永久館藏中,都能發現趙無極作品的身影。
其中古根海姆博物館和建筑界也有脫不開的關系,古根海姆博物館是所羅門-R-古根海姆基金會旗下所有博物館的總稱,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現代藝術博物館之一,也是全球性的一家以連鎖方式經營的藝術場館。
其中,最著名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為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和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而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設計者是現代主義四大師之一賴特晚年的作品,建筑外觀簡潔,白色,螺旋形混凝土結構,與傳統博物館的建筑風格迥然不同外,像一只茶杯,或者像一條巨大的白色彈簧,可能是因為螺旋線結構也有人說像海螺。
建成后一直被認為是現代建筑藝術的精品,以至于近四十年來博物館中的任何展品都無法與之比美;1986年,古根海姆博物館獲得了美國建筑師協會25年獎的殊榮。
而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則是解構主義大師、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弗蘭克-蓋里的杰作,整個建筑由一群外覆鈦合金板的不規則雙曲面體量組合而成,其形式與人類建筑的既往實踐均無關涉,超離任何習慣的建筑經驗之外。
在蓋里魔術般的指揮下,建筑,這一章已凝固了數千年的音樂又重新流動起來,奏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