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這棟房子交給上海華通開關廠使用,成為工廠的一個車間,所以現在并不適合居住;您如果有興趣,我可以和邵家的后人聊聊,拿下來的機會很大!”安德魯介紹道。
“我最近一個星期都會在上海,過幾天我再來找你,如果談的好,我在離開上海之前就可以簽約;要是近期內搞不定,你打我哥哥的電話,我會盡快給你回復的!”林樓最近還要全國各地亂跑,如今又沒有手機,只能通過林橋轉達了。
林樓寫下了林橋在美國的電話,安德魯認真地收好,同時將自己的名片雙手遞給林樓,“好的,一有消息我就聯系林橋先生,您也可以隨時撥打這個電話找我。”
又翻看了一些其它洋房的資料,這些就比不上鄔達克的作品了,林樓暫且選了一些讓安德魯先關注著,要是機會合適再考慮。
離開外灘十八號之后,林樓腦海里依舊想著鄔達克的那棟老房子,說起上海的老房子,無論如何也繞不開鄔達克。
鄔達克出身于奧匈帝國的建筑世家,畢業于匈牙利皇家約瑟夫理工大學建筑系,作為炮兵軍官加入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在和俄羅斯軍隊交戰時被抓獲,送到西伯利亞的戰俘集中營。
百度百科在介紹鄔達克這段經歷的時候,竟然用了不幸被抓獲的形容,雖然一戰的確是一場沒有正義的戰爭,但身為入侵他國國土的侵略者,被俘虜無論如何也稱不上不幸吧?換成活該或許更準確一點兒。
在俘虜營里呆了一段時間之后,由于十月革命爆發后俄國內部的混亂,他又很快從戰俘營成功逃脫,乘坐一只日本載重船抵達上海。
到達上海之后,他在美國人開的建筑公司克利洋行里做助手,其間學會了漢語;為克利洋行工作了七年時間,他開始自己開辦建筑事務所。
在上海這段時間里,鄔達克設計了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亞細亞大樓、愛神別墅、綠房子等一系列作品;鄔達克逐漸成為上海最有名望最活躍的建筑師,幾乎壟斷了當時上海的經典建筑設計。
他的設計風格多變,早期采用現代建筑風格中鋼筋水泥的骨架加上實用主義的構造,不過側重零星的古典點綴又讓他與建筑的折中主義掛上了鉤,自從他主持自己的建筑事務所開始,他的建筑明顯偏向當時的先鋒設計。
其實要是從建筑史的角度來說,鄔達克其實并不多么出色的建筑師,他在建筑理論界沒有留下什么痕跡,在建筑史上也沒什么地位,典型因事成人的建筑師而已,因為遠東地區沒什么代表性的大師。
放在今天就是水石,柏濤之類事務所的老板,啥風格都能做,做的還算不錯,但是也就僅此而已了,也就是進入新世紀夠上海要找自己的文化傳承才慢慢有名的。
后世好多營銷文把他和高迪相比,說什么鄔達克之于上海,就如同高迪之于巴塞羅那,這也就忽悠下不了解建筑史的外行而已,真正稍有了解的人聽了只會笑掉大牙;如果鄔達克真有這本事,何至于在上海混?
他離開上海后先去了瑞士,然后又去了美國,卻并沒有在這些地方留下什么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而且就算是他在上海所有項目加起來,也遠不能和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