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座建筑究竟有沒有價值,很多時候并不只是建筑師的事情,這些房子能夠保留下來百年之久,時間的浸潤和在這些建筑里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就足以讓他留下的那些建筑成為經典。
從1918年到1947年,鄔達克在上海接手并建成的項目不下50個(單體建筑超過100幢),其中25個項目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這一比例再次證明了鄔達克的實力,真正卓越的建筑大師,他們的作品絕不會只有這么低的比例,康的每一件作品幾乎都是經典,柯布西耶、密斯等人同樣如此,就算是以作品多而著稱的貝聿銘,卓越作品的比例也要比鄔達克高得多。
簡單地來講,貝聿銘、路易斯-康、柯布西耶等真正的建筑大師,他們的作品因建筑本身而被人銘記,至于鄔達克的話,他的作品被人銘記,更多地是因為曾經住在這些建筑里的人,這種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范斯沃斯別墅可不是因為范斯沃斯女士住在哪里而聞名,而是因為這是密斯的作品。
住吉的長屋也并不是因為他的主人住吉而聞名,而是因為安藤忠雄優秀的設計。
綠房子如此有名,到底是因為他的主人吳同文還是設計者鄔達克,那就不好說了。
不過鄔達克雖然稱不上大師,但他的作品的確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建筑的發展,許多建筑理念也是通過上海灘的這些洋房,轉而被中國建筑師所熟悉的,所以這些建筑依舊有著特殊的意義,現在買下來并不虧。
接下來幾天時間里,林樓和鄭偉明、于兵兵一起,到處尋找有特色的建筑,上海值得欣賞的也不只有這些老洋房,汪定曾和魏敦山院士六年前設計的上海體育館、黃家驊先生設計的同濟大學飯廳,都是名列中國現代建筑史的佳作。
另外,閔行一條街和張廟路大街的設計和修建也頗有亮點,他們在這里繪制了不少速寫,拍攝了許多照片。
“接下來你打算去那兒?”這天逛完,于兵兵問道。
“去蘇州,蘇州園林可是中國古典建筑的精髓所在,既然來了,不去看看那就太可惜了。”林樓說道。
“蘇州啊,倒是挺近的!”于兵兵拉長了聲音,“正好我爸有個戰友在蘇州,我來上海的時候,我爸還讓我幫他帶禮物送給居叔叔來著,后天咱們一起去。”
林樓沒多想就應了下來,然后在離開的前一天下午,再次來到外灘十八號,想看看安德魯到底幫他搞定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