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路129號,聳立著一座頗有英國鄉村味道的房子,陡峭的石板瓦雙坡屋頂占立面高度近一半,兩端是高聳的磚砌煙囪,南立面設對稱的山墻造型。
底層采用紅色清水磚墻,二層以上則是白墻,深色木構架露明,門窗套為粗礪石質;從本白的墻面、褐色的石瓦、黑褐色的外露木構架到紅褐色磚墻,顯得色彩協調,層次豐富。
建筑底層有哥特式三連列窗和圓拱形大門,二層是折線型凸窗,住宅南面還有大片花園,周邊是一片廣闊的空地。
但凡從這里走過的上海市民,無不用羨慕地眼光看著這里,“哎,邵家現在可算是又抖起來了,阿拉一家六口住著五十平的石庫門,他們家才幾口人?就住這么大的房子?”
“五十平還不夠你住?我們學校那些老師,祖孫三代擠在十幾平米房子里的多得是!”他在羨慕別人的時候,也成了被別人羨慕的對象。
是啊,五十平的房子,平均下來一個人能有八平米多呢,這在如今的上海,絕對是高水準的享受,但是和這棟房子里住的人比起來,就什么也不算了。
“當年不算邵修善一家,光是住在這屋子里伺候他們的仆人,就有十來個呢!喏,東邊那棟房子,是邵修善專門修來給他母親念佛的!”有那年紀大一些的,說起了上海灘當年的風流往事,如今雖然已經過去近四十年時間,可那些故事依舊在上海流傳。
“哎,不知道邵家那些后人,現在在里面到底過得是什么神仙日子啊!”有人嘆了口氣,然后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
然而,在這棟大房子里,邵家后人的生活卻不像他們想得那么滋潤,如今十來個邵家后人都擁在一樓的大課堂爭吵著,“老四,老六,你們兩家當年可是登報聲明和叔叔脫離關系了,現在怎么還有臉搬進來住?”
邵修善在解放前已經去了美國,這棟房子交給他的妹妹照看,此后邵修善在美國因車禍去世,于是這棟房子就歸了他姐弟的孩子所有,他們共同擁有比例不等的產權。
“搬進來住倒也罷了,地界稅也不出,電費也不出,煤氣費還是不出,有本事你們別開燈別做飯啊!”對他們有意見的可不止一個兩個。
“哼,好像你們當初沒寫聲明一樣,只是沒拿到報紙上登罷了,還不是當著大家伙兒的面念了?”老四一臉不忿地說道,“按關系遠近,二樓的主臥應該是我的,你們不要臉搶走了,想讓我出錢也行,咱們先把房子換回來!”
“對,三樓那套應該是我的!老七你給我滾出來!”老六也附和道。
“好了,好了,都別吵了!今天咱們不說這些,都商量下怎么回復史蒂夫先生吧!咱們這房子到底賣還是不賣!”有人制止了他們的爭吵,完了不等他們回應就接著說道,“要我說還是賣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