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線?”一看到線條的雛形,幾位老師都有點吃驚,他們剛才拿出來的方案基本上都是直線構成的,而林樓卻和他們截然不同。
“朝氣這個詞很感性,但是我們可以聯想,朝氣往往意味著年輕,而年輕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未來,那么我們設計出一座具有未來感的建筑,是不是就可以滿足這個需求了呢?”林樓一邊繼續勾畫,一邊解釋道。
讓現在的人去想象未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對林樓來說,他們的未來都是自己的過去啊,稍微從將來的建筑中提取一點兒元素,就足以應對現在的場面了。
“從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歷程來看,相較于古典建筑,現代建筑顯得更加輕靈,這是因為玻璃、鋼材等新型建材的發展所引發的,單位承重能力更強的鋼材,可以讓建筑不那么笨重,而更大面積玻璃的使用,不僅讓建筑外立面更加閃亮,還讓建筑內部的采光更加豐富。”
“上海雖然是一座海派建筑風格濃郁的城市,但該地塊屬于新區,周圍并沒有什么老建筑,所以在這里建設一座現代主義風格濃郁的建筑,并不會影響周圍的整體環境。”事實上在一群老建筑中間,插入一座全新風格的建筑,有時候也不一定會破壞整體氛圍。
貝聿銘在盧浮宮前豎起的那座玻璃金字塔就是這種典范,新與舊的融合反倒是為盧浮宮增添了新的魅力;馬巖松的泡泡胡同也是這樣的作品。
“未來感對應朝氣,這個破題的方法很巧妙啊!”李慶熙擊掌贊道,做建筑設計有時候跟寫八股文是一樣的,只要破題對了,方案就不會太差,反過來破題就和出題者的想法有偏差,你把細節做得再好也不管用啊。
“的確,玻璃和鋼材很容易體現出未來感,我到現在看西格拉姆大廈,都不敢相信那是五十年代的作品,總覺得那是一棟屬于未來的建筑!”金秋香也對這個想法表示了支持,“對了,西格拉姆大廈所使用的染色玻璃,不僅可以降低西曬,還有保溫的功能,如果使用這樣的玻璃,冬天也不會冷。”
“雖然以玻璃和鋼材為主的建筑在國外已經有很多,但是在國內還比較稀少,這個方案一拿出來,震撼性絕對夠了!沒有什么比新材料更能體現未來感的了。”胡忠平說完自嘲的笑笑,“哎呀,我們的思維觀念還是和那些上海的設計師一樣,都被局限住了啊。”
胡忠平說得很對,新型建材的確容易帶來顛覆性的感受,陳德江在村里那棟貼滿瓷磚的小洋樓就讓鄉親們大開眼界。
而水立方外面包裹的那一層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膜材料,也讓人們嘆為觀止,這些效果使用以往的材料都很難達到。
此后,隨著碳纖維、亞克力等諸多新材料的投入使用,讓建筑師有了更多的素材,可以將往日那些憑借舊有材料無法實現的瘋狂想法付諸實施,扎哈的非線性建筑能夠獲得成功,和各種新材料的出現有著脫不開的關系。
如果只能使用鋼材、水泥等建材,恐怕她那些造型獨特的作品都只能停留在紙面上,而無法付諸實施吧?
一開始,大家還興高采烈地討論著新材料和未來感的關系,但是隨著林樓草圖逐漸成型,大家也漸漸安靜下來,全神貫注地看著林樓繪制出來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