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樓用同樣的理由解釋了一遍,他們都表示理解,然后馬上拿出了檔案柜里保存的烈士資料,讓林樓來翻閱尋找靈感。
“雖然這套方案還沒有完成,而且咱們暫時也不具備這么建造的條件,不過林樓同學的水平很高,比我們之前收到的所有方案都要好!如果紀念碑的方案沒有問題的話,那么就按照林樓同學的方案做好了!這幾天就辛苦林樓同學了!”
“感謝你們兩位為烈士們所做的一切!”邢少德和劉炳才鄭重地和林樓握手表示感謝。
“這話就讓我有些無地自容了,和烈士為我們所做的相比,我這點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盡量早點把方案拿出來!”然后林樓就在辦公室里認認真真地翻閱起了資料。
同時回想著自己所看過的經典紀念碑,要說起紀念碑,對中國人來說,最有名的肯定是前些天林樓才看過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了。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
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隨即向全國各建筑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建筑系發出征選紀念碑規劃設計的通知。
到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種形式的設計方案和設計修改方案(截止最后定案時共收到240多件);海外華僑也積極獻計獻策,華僑領袖陳嘉庚組織華僑繪制了圖紙,并制作了水泥柱頭模型,花費15萬多元(舊幣)運費寄給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工程處。
1953年3月從240多種設計方案中精選出8種,向專業設計人員廣泛征求意見;這8種設計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設計,高而分散的典型設計,做成三座門的設計,矩形主柱式碑形的典型設計,有瞭望臺的設計,紅墻上立碑的設計,碑頂立群像的設計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設計。
最終,梁思成、魏長青、鄭振鐸、吳作人等一大批當時最著名的文史學家、建筑家、藝術家融合多方面的因素,確定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套方案。
人民英雄紀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積為3000平方米,分臺座、須彌座和碑身三部分,總高37.94米。
臺座分兩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桿,四面均有臺階,下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50.44米,南北長61.54米;上層座呈方形;臺座上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上層小須彌座四周鐫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組成的八個花環。
下層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八幅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爭”、“勝利渡長江”為主題,在“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兩側,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線”、“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性浮雕。
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浮雕鐫刻著170多個人物形象,生動而概括地表現出中國人民100多年來,特別是在中國**領導下28年來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革命斗爭史實。
碑身東西兩側上部,刻著以紅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裝飾花紋,象征著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
小碑座的四周,雕刻著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組成的八個大花圈,這些花朵象征著品質高貴、純潔,表示全國人民對英雄們的永遠懷念和敬仰。碑頂是民族傳統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廡殿頂。
正面是教員的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則是教員起草,伍豪題詞的“三個永垂不朽”碑文。
這座紀念碑堪稱經典,但是也因此引發了一個不太好的現象,那就是日后全國各地興建烈士陵園的時候,都很喜歡建造類似的紀念碑,久而久之,全國各地的烈士陵園里,紀念碑就有點大同小異了。
除此之外,還有民國時期,在南岳衡山修建的忠烈祠,里面巍然矗立的五顆直指藍天的炮彈,這便是風格獨特的“七七”紀念塔。
五顆炮彈代表著中國漢、滿、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奮起抗戰、用武力御敵。
在塔的正前方和東西兩側的石碑上,鑲嵌有漢白玉的“七七”兩個字,象征著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日本全面的侵華戰爭開始,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掀起了全民抗日的民族怒潮。
塔的背面刻著抗日名將薛岳題寫的《七七紀念碑文》寇犯盧溝,大波軒起,捐軀為國,忠勇將士,正氣浩然,彪炳青史,漢族復興,永湔國恥。
如果把范圍再稍微擴大一點,重慶的人民解放碑和鄭州的二七塔也比較有名,都是紀念價值與藝術價值并存的佳作。
但是這些紀念碑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進一步造成了我國紀念碑造型相對比較單一的情況,相較而言,其他國家的一些紀念碑倒是頗有新意。
這其中最讓林樓感到震撼的就是,在他穿越之前建成的,俄羅斯的勒熱夫-瑟喬夫卡紀念碑了,在這座紀念碑上,老毛子藝術家的天才盡顯無疑。
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是1942到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蘇聯紅軍西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與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在勒熱夫、瑟喬夫卡、維亞濟馬一線爭奪德軍據守的“勒熱夫突出部”的一連串進攻與防御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