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一說,郭毅剛就懂了,其實他在原來的單位也沒少遇到類似的事情,設計一些比較常見的建筑,比如住宅樓、辦公樓什么的,他們也經常會采取類似的方法,從老圖紙中選出來一些相似度比較高的,修改修改就給甲方交過去了。
這種方法在房地產開發高峰期就更多了,很多開發商都保存有大量的模板化圖紙,遇到新項目就從圖庫里選出類似的拿去用,要不然的話光出圖紙這段時間就夠開發商喝一壺的了。
林樓結合自己在什邡市的所見所聞、同但易初溝通的結果,以及后世的知識儲備以及專業的論文論述,花了一段時間,完成了這個項目,拿出了一套符合眼下西南山區學生使用需求以及當地施工水平的模板化圖紙來。
“看,湔氐鎮學校的地塊是這樣的,那么我們就可以這樣來安排模塊。”他讓人制作了一些模型,根據項目具體情況組合起來給大家看。
“香江的慈善基金會在附近又聯系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的地形地貌是這樣的,那么我們就可以這樣進行調整。”然后把模塊重新擺放安裝,又成了一所新的學校,和湔氐鎮的學校布局截然不同,但使用功能卻是一點兒也沒有受影響。
“這可比該老圖紙更省力啊!”李慶熙等人也是拿老圖紙套過新項目的,一看就能明白這么做的好處。
“而且現在咱們已經把這些模塊存在電腦里了,有了新項目,直接在電腦里修改更方便,審核也好通過,都是經得住考驗的設計,審核部門看一眼就肯定給過了。”把模塊化設計和電腦結合起來,更能提高效率。
“等他們下次來北京的時候,就把圖紙用軟盤拷貝好給他們帶過去,然后在當地打印,這樣連運送圖紙的功夫都省了!”等再過十多年網絡鋪開的時候,直接用郵件發過去就行了,都不用他們專門過來取圖紙。
“林工,其他設計都非常適合當地的需求,但是為什么要把抗震級別調到這么高?你這又是框架結構填充墻,又是砌體結構樓梯間的,抗震級別都提高到八級了,現在的建筑設計規范要求沒這么嚴格吧?”徐家平疑惑地問道。
“對啊,我剛才也看到了,這么設計肯定會提高建設成本的吧?雖然香江人有錢,但把多余的錢省下來,多建幾所學校不好么?”徐家平他們還以為這筆錢是香江人捐的呢,壓根不知道是林橋出的。
“還有我看到好幾個地方的細節都是之前沒用過的,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抗震?”
“我覺得現在的建筑設計規范里面,關于抗震性能的規定有些不夠完善,要求有些偏低,尤其是對學校這種人群比較密集的建筑,而且西南山區位于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這條地震帶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
“這一地區遇到八級以上地震的概率要比國內其他區域高得多,所以寧愿在設計中留有部分冗余,也不能將來遇到事情后悔!”在這一點上,林樓絕不可能妥協。
新中國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源于五十年代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這些重點工程大多都是根據蘇聯的抗震設防標準和規范設計的,在一定程度山保證了這些項目的順利運行,為這些項目防備地震等自然災害做出了卓越貢獻。
但是按照高標準的抗震等級進行設計,是要增加成本的,根據當年的核算結果顯示,修建一座紡織廠,把抗震級別提升到七級以上,需要增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二的成本,提升到能抗八級地震,則要增加百分之十五到十六的成本。
同時住宅要能達到抵御八級地震的要求,成本也要增加百分之八以上,這就有些太多了;同時由于建國初期經濟比較落后,大家對地震的危害缺乏認知,于是規定一般的住宅、辦公樓、學校、車站等均沒有防震要求。
而且也沒有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制定嚴格的建筑抗震設計標準,1959年和1964年雖然曾經兩次編制過包括多種建筑的《地震區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草案)》,但是沒有正式頒布,也沒有強制要求和對設計進行審核,只起到指導作用。
這一決定導致了慘痛的歷史教訓,1966年的河間地震、1967年的邢臺地震,都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