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翻閱了一些國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整理出這篇論文來,希望對咱們國家的建筑抗震研究起到一點微小的幫助。”林樓謙虛地說道。
“這是好事,現如今做建筑的,總想做城市里的項目、做大項目,但是咱們中國眼下還是以農村人口居多,農村興建房屋同樣需要先進技術的指導。”吳委員很是欣慰,現在的年輕人能注意到這些,讓他很高興。
“你先坐著,我好好看看你的文章!”吳委員讓秘書給林樓添滿了茶,然后仔仔細細地翻看起來,翻閱的時候,偶爾還會抬起頭來提問,畢竟林樓在論文中引用了許多最新的科技成果,而吳委員又不是專門研究建筑抗震的,難免會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
吳委員看得很認真,一篇不算很長的論文,他愣是續了兩次茶才看完,看完之后沉吟片刻,“以概率可靠性為基礎,制定出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則,是非常科學的設計思想,也符合咱們眼下的經濟形勢。”
在理想的狀況下,肯定是那怕遇到了**級的大地震,房子也沒有絲毫問題最好,然而在現實中,這根本是不現實的,先不說如今的建筑科技水平能不能達到這種地步,就算可以做到,建筑成本也會竄到天上去。
別說現如今的中國了,就算是經濟發達的日本,也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所以林樓給出來的原則還是非常契合實際的。
遇到小地震保證房子不壞,不用重新修補;遇到中級地震保證在震后簡單地修補下房子就能繼續使用;遇到大地震保證主體框架不會倒塌,能最大程度保護屋內居民的安全,這在眼下基本已經足夠了。
只要人沒事兒,其余的一切都好說,國家會幫他們修補房屋、蓋起新房子,這些費用要比把所有建筑都提升到在大地震中依舊紋絲不動要省錢地多。
“之前的《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在關于建筑劃分方面有些草率了,只涵蓋了部分建筑,還有很多建筑類型沒有囊括進去,尤其是路橋竟然沒有做抗震性能的要求,這就太不合適了,鐵路橋、公路橋遇到地震,一旦出事,可比普通建筑后果嚴重地多!”
“你在論文里,根據建筑的重要程度分類,把路橋也加了進去,同時提升了學校的抗震設計要求,這一點就比原來的老規范好多了。”
“還有在地震作用計算方法中增加了結構時程分析法作為補充計算;考慮了扭轉和豎向地震效應的計算;在截面承載力驗算中引入了抗震調整系數等等,都是非常科學和先進的手段。”吳委員甚至有些吃驚,這些東西不是在建筑抗震領域研究多年,可拿不出來啊!
實際上建筑科學院里面那些專門搞建筑抗震研究的老專家,都不一定知道這些,他到底是從那兒弄來的?是日本人的經驗,還是美國人的研究成果?
“這篇論文質量非常高,不過我對建筑抗震的研究不夠,沒辦法對你這篇文章給出一個準確地評價!所以,你要是不著急的話,就先等等吧!我幫你聯系下建筑科學研究院《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編訂組的專家,讓他們先看看!”
“那就麻煩您了!”對此林樓自然不會有什么意見,他寫這篇文章原本就是打算讓建筑科學研究院《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編訂組的專家,從而制定出更科學合理的新規范出來,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
現如今吳委員直接把論文交給他們,那可是省了大功夫了,而且這些專家通過期刊雜志看到這篇論文,和吳委員轉交給他們論文,重視程度也會完全不一樣。
“我這就打電話聯系,然后讓人給他們送過去,有回復的話我會第一時間通知你!你這邊也做好準備,說不定過兩天他們就會讓你過去討論你的論文,現在那些專家正忙著對1978年版的《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進行修訂,計劃在1990年之前推出新版本,你這篇文章倒正好是時候,很多觀點和技術,他們都用得上!”
林樓頗感欣慰,這份新的規范更加完善,必定能夠減少日后地震造成的損失,挽救更多老百姓的生命財產,這可比他自己捐建幾所學校有意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