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建造房屋不是用料越扎實越好,也得考慮科學,免得有人好心辦錯事,所以我建議在制定新規范的時候,要把這些內容都加進去!”這一條其實是2001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的要求,但北川中學的教學樓是在該版規范出臺之前修建的。
同時由于采光的需求,教學樓通常采取單面走廊的設計,橫向框架經常為一垮或者兩垮,橫向結構的冗余度少,這樣又增加了建筑在地震中橫向倒塌的概率,這是結構能力不完善,沒有達到抗震要求的結果。
“小樓說得有道理啊,一版規范出來,短的要用五六年,長的要用十來年,所以咱們在制定規范的時候不能只考慮到現有的條件,還應該對未來的發展有合理的預測,并在此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既然國外已經因為這些設計造成了很不好的結果,那我們就應該盡量避免。”
“所謂摸著石頭過河說得就是現在的情況了,咱們不能因為國內現在不太可能出現這樣的事情,就在規范中忽略這方面的內容!咱們國家遲早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肯定會出現類似的現象,能盡早避免就省了許多彎路啊!”
“咱們現在的學校,還是以預制裝配樓板的磚混式結構為主,同時由于建筑材料稀缺的原因,經常會出現構造柱設置、拉筋埋設明顯偏少的現象,同時由于施工水平較低的原因,結構的抗震性能會進一步降低!”說完了未來可能發生的,林樓又講到了現在存在的問題。
“這樣的樓,再遇到地震的時候,很容易在橫向主震的作用下因為預制樓板的整體作用不強、縱墻水平抗力不足的問題而倒塌!”聚源中學就是這樣的情況,這所學校興建于八十年代,存在著同一時期學校建設中存在的典型問題。
后來因為入學學生增多,又在老樓上方進行了加蓋,又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從而導致了那場悲劇的發生。
“另外,我在四川的時候,還看了一座比較典型的教學樓,這棟樓建造于七十年代,那時候七八年版的規范還沒出來呢,他們在建造學校的時候對抗震性能不夠重視,僅在基礎和四層屋頂處設有圈梁,構造柱少,抗震性能極差。”
“而且預制樓板配筋量少,預應力筋的延性差,施工過程中也缺少疊合層或者必要的拉伸措施,一旦發生地震,就容易出現無延性的斷裂或者掉落,使得墻體失去樓層板的約束,加速墻體的失穩破壞,加劇了結構的倒塌!”
這是漢旺鎮東汽中學的案例,與之對應的是綿竹中學教學樓由于是現澆的框架結構,建造過程中嚴格遵循了規范,質量可靠,而且建成時間較短,建筑老化并不嚴重,所以在地震中表現優秀,僅有裝飾材料和少量結構破壞,有效地保證了師生們的安全。
這場地震中倒塌的房子,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建筑設計存在問題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而這些有多是有歷史原因的,你不能要求他們在沒有規范出臺的時候,就設計出抗震性能極好的房子來。
林樓結合汶川地震后建筑界的研究結果,拿出幾個典型案例,給幾位專家解釋了在西南山區以及其他地震多發區域提高抗震設計要求的必要性。
一直聊到吃完晚飯,幾位專家才依依不舍地離去,“小樓你今天講得這些對我們很有幫助,等后天的時候,你再把這些東西給大家再講一遍,我們在制定新規范的時候也好酌情把該加的內容都添加進去!”
幾位專家走了,吳委員卻沒急著回去,而是如有所思地看著林樓,“小樓啊,就你剛才說的那些內容,整理出一篇文章來,當成畢業論文都夠了,你該不會是打算把這些當成你的畢業論文吧?”
建筑系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方向選擇畢業論文或者畢業設計,學建筑史或者搞理論研究的自然是交論文了,而做結構、規劃或者建筑設計的,肯定得提交畢業設計,雖然林樓在理論方面展現了足夠的能力,吳委員還是希望他做畢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