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結實耐用!”
“成本不能太高!”
等他們回答結束之后,林樓點頭道,“大家說的都對,外觀要符合審美需求,結構要結實牢靠,建造成本也要符合經濟性的標準,這些都可以說是評判一座建筑是不是好建筑的要點,但還是不夠全面!”
然后他開始介紹其它人的觀點,“古羅馬建筑師馬爾庫斯-維特魯威-波利奧在他的《建筑十書》里提出了三項原則:堅固實用美觀,和諸位同學剛才給出來的答案差不多!”
“但是后來又有新的建筑師給出了新的標準,美國建筑師協會頒發的最高研究勛章的獲得者,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筑學教授,環境結構中心的負責人C-亞歷山大教授在《建筑的永恒之道》提出了一個很新穎的概念,建筑或城市只有踏上了永恒之道,才會生機勃勃。”
“在這里,亞歷山大教授不在把建筑看成死物,建筑設計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是一項讓人肅然起敬的工作,當建筑被設計出來的時候,它承載著設計者的意愿,它應該是有活力的,而不是冷冰冰的。”
“柯布西耶先生在《走向新建筑》里寫到,好建筑要符合工程師美學,雖然聽起來可能和亞歷山大教授的觀點截然想法,實際上卻是殊途同歸。”
“現代建筑關心的住宅,是普通而平常的人關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這是時代的一個標志,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這就是恢復人道的基礎,人的尺度,需要的標準、功能的標準、情感的標準-等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有人評價莎士比亞作品時候說的那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好的建筑是什么,一千人也有一千種不同的觀點。”
“上面所說的這些觀點都是西方的,我們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累,也孕育出來自己的美學理論,為我們這些做建筑的奠定了厚實的基礎,讓我們可以從這里面汲取營養,設計出更符合中國人的好建筑來!”
“在積累好學習階段,我們可以多走走,多看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去看古今中外各種建筑,從而培養出自己的建筑觀和審美觀來,而不是完全照抄別人的做法!”
日后為什么是王澍獲得普利茲克獎,而不是其他中國建筑師呢?這或許也是原因之一,一門心思學西方的中國建筑師實在是太多了,他們的現代建筑做得再好,也是別的建筑師已經做過的東西,和外國建筑師比起來,并不顯得格外出彩。
而王澍的作品卻是從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孕育出來的,呈現出了和西方現代建筑完全不同的美感,填補了世界建筑領域的空白,所以他獲獎也就成了理所應當的事。
臺下響起了一陣兒小小的騷動,這番話放到林樓穿越過來的那個年代講,肯定會引起大家的共鳴,因為那時候人們對自己的祖國充滿自豪。
但是現在,重新打開國門后,看到和歐美發達國家存在的巨大差距,讓不少人都失去了自信心,他們覺得歐美國家的東西什么都好,自家的什么都是破爛。
好在林樓這里有現成的案例可以說服他們,他亮出了香山飯店的大幅效果圖,“貝先生的香山飯店就是從中國審美理念出發,并融合現代建筑的精髓創作的經典,這座建筑呈現出來的獨特的東方韻味征服了美國的專家們,獲得了美國建筑學會金獎!”
好吧,你們不是什么都覺得美國好么?現在美國的建筑大師們都承認,貝聿銘先生設計的中國風的作品好了,你們難道還能反駁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