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你這個新項目做得好啊!能夠因地制宜用建筑設計的手段來解決物資短缺的問題,這讓我想到了當年的竹筋混凝土建筑。”今天吳委員難得悠閑,到林樓這邊聊天來了。
“就跟您舉得例子一樣,都是權宜之計罷了,竹筋混凝土項目當年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鋼材稀缺的問題,但也留下了許多隱患;我用連橋來代替電梯的功能,雖然不會出現安全上的問題,但在居住的便利性上,終究和電梯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過我也讓他們在設計的時候,預留了外部安裝電梯的空間,將來等條件具備了,想重新安裝電梯,也是可以的。”林州和重慶不太一樣,這棟樓大概也不會變成網紅建筑,所以以后應該還是會安裝電梯的。
至于林樓和吳委員所說的竹筋混凝土建筑,則是特殊時期的產物,這項技術原本是法國人蒙尼亞于1867年發明,因為當時對于竹筋混凝土的防水、防腐及粘著力增強還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法,所以沒有得到普及。
到了一戰期間,因為戰爭的緣故,鋼材異常稀缺,廣州建筑師譚勝負責修建現在的中山醫科大學主樓,被迫嘗試使用竹筋混凝土代替鋼筋混凝土,因為竹子韌性強,抗拉抗壓力好,能增強混凝土的整體性,所以這次嘗試獲得了成功。
后來,另一位建筑師周良對竹筋混凝土技術產生很大興趣,開始著手在譚勝的基礎上對竹筋混凝土技術加以改善,1918年終于設計并建成王廣昌寄宿舍;在其后的一些年里,周良在廣州設計并親自參與建筑了100多棟竹筋混凝土建筑樓
他對竹筋技術做了細致的鉆研,選用的竹筋經過縝密的防蛀處理,灌注混凝土時有細致的操作規程,比如操作時絕對不能留氣孔,竹筋必須排得很細。
所以由他設計建造的建筑質量都比較好,其中王廣昌寄宿舍,梁和樓板都是用竹筋灌注以混凝土建成,整幢樓沒有用過一根鋼筋,樓柱用紅磚砌成;該樓任憑風吹雨打和人世變遷,直到林樓穿越來的年代已久安然矗立。
建國之初,同樣面臨著鋼材緊缺的問題,于是又有人想到了這個辦法,他們來到王廣昌寄宿舍考察,有專家還曾鉆取竹筋標本,看見里面的竹子絲毫無腐爛趨勢,都禁不住擊節贊賞,并認為這是一個解決鋼材稀缺問題的好辦法。
于是便在武漢、長沙、廣州、上海等地建造了不少這樣的項目,但是由于材料取自天然,竹筋常有難以批量生產,不同種類竹材的性質差異較大,竹筋質量較難控制,彈性模量相較鋼材過小,截面變形較大等缺點,到了1953年,竹筋混凝土建筑就被叫停了。
但是此后,依舊有一些地方在繼續使用這項技術,直到六十年代之后才慢慢消失,不過在一些特殊場合,這種技術仍然在使用,林樓記得上一世看新聞的時候,有媒體曝光某地在打地坪的時候,竟然用竹子來取代鋼筋,并將其視為豆腐渣工程的典型。
然而這卻是媒體記者不懂裝懂了,地坪對強度的要求并不算高,在混凝土中加入竹筋主要是為了防止開裂、增加穩固性。
純鋼筋混泥土的地坪不牢固,遭受重力的壓迫會導致開裂。而竹子的柔韌性好,可以起到緩沖作用,加進混凝土中的抗壓效果變強了,也不會擔心遭受重力而開裂,減少了修補的費用;同時竹筋的價格只有鋼筋的五分之一,所以選擇竹筋反倒比鋼筋更合適。
“現在想起來,當年那批竹筋建筑,早的有六七十年,晚的也有三十來年時間了!竹筋的使用壽命差不多快到了,我覺得應該對此類建筑展開一次大規模的摸查,盡量避免悲劇的發生。”想到這兒,林樓順口提醒了一句。
其實要是竹筋加工技術和施工技術過硬,竹筋房依舊能使用很長時間,王廣昌寄宿舍跨越了百年時光依舊完好,武漢青山區四十六街的紅房子,也使用了六十年之久,許多老居民在這里度過了半個世紀的歲月,歷經三代人,這些房子也沒出過啥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