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實際操作中,竹筋建筑出問題的幾率就比鋼筋混凝土建筑大多了,選用的竹筋韌性不夠,加工的時候沒有進行充足的晾曬導致竹筋內依舊保留有水分,防腐涂料技術不過關,導致竹筋腐爛或者蟲蛀嚴重等情況時有發生,所以進行一次比較全面的排查還是有必要的。
“嗯,你說的有道理!”林樓只是在資料里看到過,吳委員可是親身經歷過這些的,自然比他更明白問題的嚴重性,“回去我就開始整理資料,給武漢、長沙、廣州等竹筋建筑比較多的地方打幾個電話,讓他們選幾個項目先看看,幫我收集最新變化,然后再去匯報。”
吳委員在建筑界地位崇高,說出來的話大領導都會重視,正是因為如此,他對自己的要求就比較嚴格了,盡管根據自己的判斷,也能得出類似的結論,但還是要有詳細的論證過程,這樣進行匯報才更加負責。
說完了這件小事兒,吳委員又聊起了自己最近正在琢磨的東西,“人類是在有意識地創造并美化居住環境的活動中積累知識、總結經驗、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了一些系統的思想,建筑學作為一門學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的成長起來。”
“傳統建筑學發展至今天,其技術和藝術成就都達到相當的高度,但是當我們用傳統建筑學的眼光去審視今天遇到的問題時發現,傳統建筑學似乎陷入‘束手無策’的境地。”
“我們現在能夠使用的建筑材料越來越多,性能越來越好,各種建筑設計理念也是層出不窮,但是這些經過了多年學習和嚴格訓練的建筑師,似乎卻越來越愛鉆牛角尖了,目光往往只落在建筑本身上,而忽視了人和環境的重要性。”
“是的,不管是國內也好,還是國外也罷,我和其它建筑師打交道的時候,都會很容易就看到他們在‘就設計而設計’,建筑師僅參與設計環節;在建筑的功能上,他們也更看重物理上的、科學上,而忽視了居住者人文上的、心理上的需求。”林樓點頭附和道。
大師不愧是大師,就在大家伙都一門心思鉆研技術的時候,大師卻看到了更深遠的地方,同時林樓隱隱也有些激動,吳委員該不是要提出那個東西了吧?
“是啊,建筑學固然是一門科學,但同時也是一門藝術,現在大家對前者的學習激情很足,但對后者就有些忽視了,如果一直這么下去,他們最后設計的就只是冷冰冰的房子了。”吳委員嘆道。
后世房地產開發領域也有類似的話,低層次的開發商是賣房子,而高層次的開發商銷售的則是生活理念,為信奉某種生活理念的人送上適合他們的居所。
然而這只是說說罷了,到了最后,這些開發商全他娘的玩資本游戲去了,看重的是縮短開發周期,增加資金滾動速度,怎么樣才能快速把房子賣出去,快速回籠資金,然后快速開始下一個項目的開發,誰還有閑心思管這些啊。
“藝術和技術的進步與建筑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建筑技術的進步和建筑藝術的創新絕非憑空而來。”
“一方面,建筑技術的進步要求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運用,現代建筑的萌芽與后現代建筑的興起與鋼材、玻璃等新材料的運用直接相關;另一方面,建筑藝術的創新則是社會意識形態不斷變更的外在表現,哥特式建筑衰落和古典建筑的復興與文藝復興中人本主義思想的興起有著莫大的關系。”
“建筑產生于人類對于遮風蔽雨的需求,但是,在當今社會賦予建筑過多本質之外的重任,已使得建筑無法實現自身的價值;許多建筑師在設計中追求建筑的個性,追求形體上怪異的同時卻忽略了建筑最基本的要求。”說起這些年來建筑界的亂象,吳委員也是連連搖頭。
“我畢生追求的目標是,讓全社會有良好的、與自然相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要實現這一目標,經濟上的發展是絕對的前提,但建筑師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