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譜完了的眾人興高采烈地來到祠堂外開始列隊,剛才那兩名拿著持土銃村民領先走在前面,鼓樂班緊隨其后。
這鼓樂班非常獨特,它由五人組成,鳴鑼者左肩扛三尺竹杠,前面掛著一面大鑼,后面一個長方形的鼓架,不知道串了多少代的鼓架雖然顯得陳舊,但三面雕花圍欄依舊保存完好,上面安著雕花提耳,裝有一個銅環,套在竹杠上,顯得挺別致。
鼓架里面放著一面小皮鼓,擊鼓人右手拿鼓槌,左手持一云板,一邊擊鼓一邊拍擊云板,雙手并用,最后面相隨著嗩吶手和二名敲鈸的。
鼓樂班的任務是為接譜人鳴鑼開道,接譜人才是中心人物,各房的接譜人站在鼓樂班后面,雙手齊胸,畢恭畢敬地捧著新領族譜,本房子孫按照排行年齡位列其后,一支支接譜隊伍排滿了祠堂外的平地,人數雖多卻有條不紊,秩序井然。
接下來要把接到的族譜送回各房香火堂供奉,長房的接譜隊首先朝天放銃,銃放雙響,鼓樂齊奏,眾人吆喝一聲,鼓樂班奏響樂曲,接譜隊按房輩排列隨轎開拔。
十幾支隊伍匯合成長龍陣,熱熱鬧鬧地向村中緩步游去,每到一處,村里的人家便馬上點燃鞭炮,向接譜大隊致敬,在村里尋優一圈兒,各房隊伍分別把新發族譜送入各自的香火堂供奉起來。
各房的香火堂和祠堂就好比集團總公司跟分公司的關系,祠堂非宗族大事不得輕易開啟,各房各戶平日里要是有啥事兒,可以去香火堂拜祭本房的祖先。
要是啥事兒都去祠堂,人口少點的宗族倒也罷了,勉強倒也顧得過來,可遇到子孫昌盛的大戶人家,那祠堂就沒個歇息的時候了,人來人往顯得不夠莊重。
平時要是沒啥事兒的話,香火堂比較冷槍,今天就不一樣了,一早各房的人便把香火堂打掃得干干凈凈,貼上門聯,等候接譜隊伍的到來。
當鼓樂班吹吹打打,把新刊族譜迎進堂來,香火堂已被本房男女老幼擠得個水泄不通,子孫后輩依次上香拜祭。
祭祖除了祭祀先人之外,還有為子孫祈福的功效,前湖村這邊的祈福方式是搶花米,花米選用今年新下來的大米,一半染成朱紅色,和一半白米混雜一起,紅白相間,故稱“花米”,“花”與“發”諧音,寓意人丁興旺,發家致富。
等時間一到,祠堂里面沖出來幾個發米人,把花米灑向外面的人群,其它人一邊高聲喊著“發啊,發啊”,一邊拿著斗笠、竹籃或者干脆把衣服兜起來去接花米,接的越多,就意味著明年賺得錢越多。
等發米人的袋子空了,青壯年慢慢散去,婦女則帶著孩子慢慢撿拾掉在地上的花米,一粒一粒地撿,直到地上一顆也不剩才結束,然后把花米下到鍋里和早飯一起煮,然后全家聚攏,一起享用花米稀粥。
吃過飯,各家各戶又重新出來,今天的熱鬧可遠沒有結束呢,祭祖儀式雖然告一段落,但還有更值得期待的事情在后面呢。
祭祖過后的流水席是必須的,男的把桌椅板凳搬到村子中間的道路上,婦女們則忙著烹飪各種菜肴,孩子們則吆喝著在村子里到處瘋跑,時不時點燃幾個剛才在路上撿到的鞭炮,外面請來的戲班子開始唱起了海東省的傳統戲曲。
幾位老人坐在最上首的桌子邊,一邊喝茶嗑瓜子,一邊樂呵呵地評點著臺上的表演,年輕人不愛這些,于是三三兩兩湊在一起,或是打撲克、或是搓麻將、或是吹牛聊天。
平日里村里的老人對賭錢這種事兒盯得很緊,誰要是敢玩這個,非好好抽一頓不可,不過過年期間,也就由他們去了!但還是不能玩的太大,稍微玩個一毛兩毛的,增加下氣氛就好,玩大可就傷感情了。
流水席必有大陣仗:大鐵鍋、疊起來有人高的蒸籠、兩人寬的水桶,臨時搭建的露天灶臺,熱氣騰騰、炊煙裊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