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住宅需求不斷增加,如何來滿足這些新的居住需求就成了咱們急需解決的問題!”領導在臺上侃侃而談。
“在國家經委確定的七五期間五十個重點技術科研項目中,就有一項是城市實驗住宅小區的,我們建設部為了配合這項工作,計劃在天津、濟南、無錫三個城市作為試驗點,進行大規模、多目標的科學實驗。”
“來驗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的經濟形勢下,建造城市住宅小區,需要什么樣的規劃、技術和建筑設計方案!”
對于這樣的事情,臺下許多年紀較大的與會代表都不陌生,因為類似的嘗試,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已經進行過許多次了。
1949年建國之初,多數城市的居住環境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占據城市人口主要比例的市民以及貧民階層的居住建筑低矮破舊、缺乏公共設施、衛生條件極差,許多大城市形成了條件惡劣的棚戶貧民窟。
同少數顯貴以及中產階層的住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點就算現在去許多大城市的老城區也可以看到,青島總督府附近的別墅、上海外灘的洋房,就算是在21世紀也不落伍。
這種情況在某些人看來,卻成了外國建筑水平和城市規劃水平強大的體現,他們紛紛把這些漂亮的建筑和現代城市的居住小區相比,把自己住的小區批的一無是處,連帶著也吐槽起中國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水平來。
中國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水平確實有很多值得吐槽的地方,但是這些人的吐槽卻是找錯了目標,那些別墅、老洋房可都是當年上流階層居住的,能不漂亮能不好么?你羨慕這樣的房子,也不想想自己屬于啥階層。
要是國家放開別墅區的審批,讓那些大富豪可以自由地建造別墅,然后你再去他們的小區看,不知道會說些什么,估計又該罵政府不作為,貧富差距太大了吧?
當時多數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三平米不到,個別城市比如大連、重慶等,更是只有一平米多點,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在各大中型城市,以較少的投資,建設了大量工人新村,并深入地探索了工人新村這種全新的居住形式。
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項目有上海的曹楊新村,北京西郊區百萬莊居住區,天津中山門工人新村,濟南的工人新村,鞍山工人住宅區,沈陽鐵西工人住宅區等等。
這些項目規劃和設計比較正規,運用了合乎時宜的規劃和設計手法,開創了中國現代居住區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先河,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場不少六七十歲的建筑師,當年就曾經參加過工人新村的規劃和設計,而四五十歲的,也幫老師打過下手,所以一說起這項工作,他們都熟悉的很。
“這不就和當年建造曹楊新村一樣么?當年我還和老師參與過曹楊新村的設計。”有人想起了自己的光輝往事。
“當初在規劃的時候,充分考慮了地塊的自然地勢,建筑順著小河走勢,因地順坡就勢,采取自由布局,契合了當時國際流行的花園城市理念;住宅平面簡單、光線充足,大多采取了大居室的單戶型設計……”
“小區里還建造了銀行、合作社、郵局、文化館等公共設施,基本不出小區就能滿足各種日常需求;自從建成后,全國各地都有人來參觀學習,成了當時學習的榜樣。”
“說實話,這種小區住著可是要比筒子樓舒服多了!不顧由于種種原因,在后期的城市建設中,筒子樓的比例倒是比工人新村要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