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新校舍的建成則緩解了這種問題,不過也僅僅只是緩解而已,要想讓更多老師留在這里,依舊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畢竟絕大多數人都是向往更好生活的;有門路的、有本事的鄉村教師終究不會在鄉下待多久。
林樓上一世高中時的一位老師就是這樣的情況,這位老師一開始被分到了鄉鎮中學,因為教學能力非常出眾,剛工作沒多久就被調到了縣中,等林樓畢業后不久,又被省城的重點中學挖了過去,在林樓穿越之前,他已經是省里有名的教育專家了。
作為個人來說,這位老師的選擇無可厚非,但作為一種普遍現象,更好的老師都去了大城市,這必然會導致鄉鎮學校的教學質量大幅度下滑,日后各大重點院校里,農村出身的學生比例越來越低,老師的流失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然后有辦法的鄉鎮家長又會把孩子送到城里讀書,不僅推高了城里的房價,還會讓鄉鎮學校的情況進一步變糟。
這種情況幾乎是無法逆轉的,或許等將來5G甚至是6G普及之后,遠程教學技術進一步成熟之后或許才能稍微好一點吧。
林樓聽了給葉榮添丟過去一個眼神,葉榮添馬上說道,“我們也很清楚,要想讓山里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光靠建設新校舍是不夠的,所以我們基金會最近也在研究一些新的方案,比如說挑選優秀的鄉鎮教師去香江參觀學習,邀請教育專家來鄉鎮對老師進行培訓等等。”
這個問題林樓也考慮過了,所以也想了一些辦法,只是他能力有限,而且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多修建校舍,以期待能在日后那場災難中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所以眼下能做的也只有這點辦法了,希望這些手段能夠稍微延緩下教師流失的情況。
除了葉榮添說得這些,他還考慮推動大學生支教項目提前開啟,現如今正在整理方案,打算等明年開學之后和學校的領導聊一聊,然后通過清華的影響力,推進這個項目早日落實。
第二天,林橋兩口子繼續留在湔氐鎮陪伴但老師他們,林樓和于兵兵則跟著葉榮添一起,開始繼續在山區轉悠,四處參觀檢查那些已經完工的或者正在施工中的學校。
幾天下來,檢查的結果讓林樓非常滿意,“榮添,你們的工作做得非常好,這些學校的質量都非常過硬,全部達到了我的要求,等回去之后,我給你們發個大紅包,今年你們辛苦了,希望明年能夠繼續保持這種工作作風。”
“還有人手方面,你們也大可以放心,春節結束之后,我就繼續招人。”現在攤子越鋪越大,光靠現有的人手,已經不夠了。
關于要招聘的人員來源,林樓也已經想好了,除了繼續在香江招聘有過類似工作經驗的人之外,他還打算請老丈人幫忙找些人,可以是已經退休但仍然想發揮余熱的老干部,也可以是剛剛退伍的軍人。
光從香江那邊招人也不是辦法,畢竟他們對內地農村的生活非常陌生,有了上面所說的那些人則要好上很多,他們熟悉農村的情況,也知道基層領導關心什么、顧慮什么,他們在這方面的經驗,和葉榮添等人在運行慈善基金會方面的經驗相結合,肯定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檢查完所有項目之后,林樓和于兵兵又返回了湔氐鎮,然后準備和林橋兩口子一起返回南江市陪家人過年。
但是等回到但老師家里,進去之后,卻發現幾位領導模樣的人正在但老師家的堂屋喝茶聊天,見到他們進來,但老師連忙介紹道,“葉先生,小林,我給你們介紹下,這幾位是省團委還有教育廳的領導……”
團委的那位叫蘇衛東,教育廳的那位叫孟廣志,是專門來湔氐鎮參觀新學校的,聽說香江基金會的人和林樓都在之后,便留了下來,想和他們交流一番。
葉榮添詳細地給他們介紹了這些項目的運行情況,林樓則從建筑專業角度出發,強調了在西南山區興建學校必須要注意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