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這亞運會的經費是真緊張啊,漢城亞運會體育場館建設花費十點四億美元,市政建設十二點五七億美元,北京亞運會總經費才多少?國家投資七個億,計劃集資六個億,地方投資四個億,這差老遠了,經費不夠也正常!”辦公室里,另一位老師也看到了這條新聞。
有人開頭,大家伙兒便都聊了起來,有人反駁道,“賬也不能這么算,漢城亞運會緊接著就是奧運會,他們是兩場大型體育賽會連著辦的,亞運會的經費有很大一部分同時也是為奧運會準備的,花的多也正常,咱們只是辦一次亞運會,肯定不如漢城的多。”
“不過這么多場館要建設,這么多道路要疏通,還有這么多配套設施要建設、設備要添置,光靠國家撥的那些款確實不夠用啊!”
“這條新聞一發,我估摸著咱們學校也該號召老師學生捐款了,你們估摸著要捐多少才合適?”有人關心地問道。
“差不多半個月工資吧?在單位肯定都是這樣,自己要是想多捐點的話,就去其它地方捐去,我估計到時候肯定會有流動募捐箱。”在單位捐款也是有講究的,總不能領導捐了二百,你直接就來個一千塊吧?這肯定不合適。
“那還好點,我一家五口全靠我的工資過活了,半個月的工資還能扛得住,再多點我就得喝西北風了!”一位家庭負擔比較重的老師松了一口氣。
這話讓林樓聽了頗為感慨,現在有正式工作的,一個人的工資就能養活一家老小,這種好事兒后世有多少人敢想啊?掏空六個錢包給孩子買房才是普遍現場吧?
“呦,捐款這事兒我估計怕是還得再等一段兒,你們趕緊翻到后面來看,現在報紙上對亞運會的爭議可是不小呢。”有人發現了新的消息。
根據他的提示,林樓把報紙翻過來一看,果然是一篇批評亞運會的文章,對林樓來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所引發的爭議可謂是記憶頗深,而1990年的亞運會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當下,舉辦亞運會同樣不是人人都贊成的事情。
這篇文章從幾個角度來反對亞運會,首先是經濟層面上的,這位作者還算比較有見識,一上來就亮出了個非常高大上的經濟學名詞——“蒙特利爾陷阱”(MontrealPitfall),指的是197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的奧運會,結果為期15天的運動會,卻造成了蒙特利爾長達20年的負債,10億多美元的虧空直到20世紀末才還清。
然后他又舉了幾個大型體育賽事的例子,來進行說明,告訴讀者,根據國外的經驗,舉辦這種大型賽事都需要主辦國貼錢,這是賠錢賺吆喝的事兒;如今國家經濟雖然有了一些氣色,但家底依舊不那么豐厚,有錢辦亞運會,還不如把錢花在更需要的地方。
接著他又算了一筆賬,羅列了為舉辦這次亞運會,北京需要興建的20個新體育館,改建和修繕的13座原有場館,以及北四環外興建了奧林匹克中心和亞運村。
又羅列了國內其他體育場館的門票、出租等收益,根據以往舉辦類似比賽的經驗,和亞運會的場館建設支出相比,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才能回本。
至于收入方面,他的賬目同樣清晰,大型體育賽事最重要的經濟收入就是電視轉播權,但問題是亞運會在這一點上和奧運會沒法比,如果不能夠通過市場營銷提高電視轉播權的收入,那就要由組織方和舉辦城市的政府來承擔。
最后得出一個結論,要是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或者南高麗這樣的高速發展國家,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來擴大本國的影響力,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像中國這樣經濟還比較落后的國家,舉辦這樣的大型體育賽事,就有點打腫臉充胖子的意思了。
“小林,這下你們的壓力可就大了!”大家伙兒同情地看著林樓,清華建筑系在此次亞運會的場館建設中做出了大量貢獻,他們也與有榮焉,現在看到有人批評亞運會,他們心里肯定有些不高興。
和他們相比,林樓承受的壓力無疑要更大一些,畢竟他可以亞運會組委會的高級顧問,以及奧體中心的主設計師,估計反對者都把他當成幫兇了吧?
“和辦好亞運會的壓力比起來,這點算什么?不過各位老師說的也對,既然輿論上出現了一些爭議,那么就要把這些爭議給解決掉,不然讓輿論慢慢發酵,搞不好影響會越來越大,甚至耽誤亞運會籌備的正常工作。”現在的這點爭議,和奧運會比起來,卻是不算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