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ArchitectureandUrbanism),1971年1月創刊于日本,翻譯成中文就是《建筑與都市》,并于創刊5年后的1976開始使用日英雙語發行,到如今已經是國際五大建筑雜志之一,這本雜志致力以權威的視角、中立的姿態介紹世界范圍的新銳建筑師及其作品和理念,以敏銳的觸角傳達國際建筑動態。
像這樣的雜志自然留意到了林樓的作品,于是在新一期的文章里重點介紹了林樓的拉脫維尼亞首都國際機場項目。
日本資深建筑評論家鈴木大志在文章里如此稱贊:近些年來,隨著現代主義建筑的擴張,全世界范圍內的建筑越來越呈現出趨同化的一面,如果只看單體照片,我們很難分辨這些新建成的建筑到底是在東京、巴黎還是紐約。
從世界建筑的總體而言,形式上出現趨向相似的標準化傾向越來越嚴重,但仍然有一些不甘于平庸的建筑師在進行探索,來自中國的青年天才建筑師林樓便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自他開始從事建筑設計行業,從最早和貝聿銘先生合作的香山飯店,到讓他在國際領域聲名鵲起的香江山頂俱樂部項目,再到如今被《國家地理》雜志評為歐洲最美機場的拉脫維尼亞首都國際機場項目,這些作品都帶有濃郁的本土風格,呈現出鮮明的特色。
同時又融合了現代主義建筑的精華,以鄙人之見,這些作品可以歸屬于現代地方主義建筑風格之中,林先生的作品既具有現代主義的結構、功能,同時又在建筑的立面、空間布置、裝飾細節上采用了這些建筑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傳統建筑的特點,從而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的現代建筑,使現代建筑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這樣的建筑其實在林先生之前已經有不少,比如鄙國建筑師丹下健三先生在廣島原子彈受害者紀念公園、香川會所的設計中,都已經部分吸收了日本當地的民族建筑冬季,比較早地體現出地方主義的發展趨向。
而歐洲和美國,由于采取了完全擺脫古典主義建筑影響的緣故,因此在現代主義上走得是完全創新的路子,很少有歐美現代建筑師試圖恢復地方特色。
直到羅伯特-文丘里、阿爾瓦羅-西扎等建筑師的出現,才出現恢復傳統、地方特色的各種流派。
但這些流派的嘗試都很不成熟,或者只是簡單地裝飾點綴,或是為了實現地方特色,從而導致使用功能受到了影響。
林先生的作品卻是達到了這兩者之間的平衡,為現代地方主義建筑樹立了一座成功的典范,拉脫維尼亞首都機場項目,不僅呈現出鮮明的拉脫維尼亞傳統建筑的特色,同時又在功能上展現了現代主義建筑的簡潔、便利。
雖然拉脫維尼亞首都機場項目尚未投入使用,但是鄙人專程去項目現場參觀之后發現,旅客入口和停機位的距離恰到好處,而且動線非常流暢清晰,人們步行前往停機口登機也不會顯得勞累。
更值得稱贊的是,林先生開創性地將機場和博物館、藝術館結合在一起,在自動步道兩側設立了藝術品、文物展示區,讓旅客在進出機場的時候,就能欣賞到精美的拉脫維尼亞藝術品,讓旅途不再枯燥無聊。
同時,機場各個細節都充分地展示了拉脫維尼亞文化的精髓,甚至可以說,這座機場就是一間大型博物館。
此前許多現代地方主義建筑師,其慣用的表現手法是把傳統建筑的基本構筑和形式保存下來,加以強化處理,突出文化特色,刪除瑣碎細節。
而林先生卻采用了更先進的理念,用地方建筑的典型符號來強調民族傳統、地方傳統和民俗風格,這種手法更講究符號性與象征性,在結構上不必遵從傳統建筑的風格,同時更容易和現代建筑相結合。
綜合以上優點,林先生的設計為現代地方主義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雖然剛剛誕生不久卻依舊非常成熟、并可以大規模推廣的模式,從這個角度來看,林先生雖然非常年輕、同時從事建筑行業的時間還不是很長,卻已經具備了大師的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