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來了這么多外賓,海東省也是吃了一驚,當問清楚事情的原因之后,他們可是大喜過望,原本請林樓來做博物館的設計,最多也只是想在國內出出彩,不至于被其它省份甩下太遠而已,結果卻遇到了這種好事兒!
如今原來的博物館才剛剛拆完,新博物館的建設還沒有開始呢,就有這么多外國記者過來關注了,而且聽他們說這座博物館還在國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難道說我們海東省博物館已經名揚海外了么?這可是意外之喜啊!
于是乎,這些記者享受了比千原凜人當時更多的便利,專門安排了汽車和向導,帶他們前去參觀土樓,請省院和市院的建筑師來給他們講述林樓當初設計這座建筑的緣起和經過,以及那些地方展示了海東傳統建筑的那些細節等等。
經過幾天的忙碌,他們終于完成了素材的搜集,紛紛返回自家雜志,開始撰寫文章,準備和《建筑與都市》一較高下。
然而他們來的還是有些晚了,不等他們把文章寫完,新一期的《建筑與都市》就刊登了新的文章,這次的封面上依舊出現了林樓的名字,圖案則換成了海東省博物館的效果圖,他們隆重地將這座建筑介紹給了全世界的建筑行業從業者。
千原凜人在文章一開始大談特談林樓所倡導的本土主義設計,并詳細分析了林樓此前的作品,比如圣鼓體育場和烏魯迪的圣鼓文化,拉脫維尼亞首都機場項目體現出來的拉脫維尼亞本土文化元素等等。
甚至還幫自己國家的建筑師吹噓了一番,從丹下健三、安藤忠雄等日本建筑師的作品里,選出幾個融入了日本文化的作品,好好夸獎了一番。
然后附上了海東省博物館的大幅效果圖,和之前的作品進行比較,告訴全世界的建筑師,評價說之前林樓的作品是在現代主義的基礎上,增添了一些建筑所在區域的本土文化元素,但仍然是以現代建筑為主。
而到了海東省博物館項目,本土文化和現代主義建筑融合的更加密切,比例也更加平衡,各處細節的處理更加到位。
千原凜人對以上幾點進行了詳細地解釋,讓讀者能夠更加直觀的領會到,林樓今年雖然才剛剛二十六歲,但是他對于自己建筑理念的摸索已經進入成熟期,不然也不會拿出完成度如此之高的作品來。
這座作品之于本土建筑設計理念,就好比密斯-凡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之于現代主義建筑一樣,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足以載入世界建筑史。
這篇文章一出,甭管那些建筑師怎么理解,《Abitare》和《建筑實錄》等雜志可是氣壞了,你把我們想說的東西都說得差不多了,我們該說什么啊?
他們只能繼續修改自己的文章,選一些千原凜人還沒有提到的角度來稱贊林樓的開創性設計。
短短一個月時間之內,好幾本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建筑類期刊雜志,都刊登了文章,向全世界的建筑師介紹同一個項目。
如此夸張的自發宣傳,讓全世界的建筑師們陷入深深地羨慕嫉妒恨之中,我們為啥就沒這種待遇啊!
同時他們也注意到了海東省博物館項目為未來建筑帶來的影響,一時間,建筑界陷入震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