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討論的深入,甚至還有很多建筑師、規劃師專門來到北京找林樓進行面對面的探討,然后他們就看到了林樓改建的老胡同。
在這條胡同里,他們看到了許多書中的理論都在這里變成了現實,設計者真正把城市當成一個有生命的機體,像新陳代謝一樣,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同時,適當的利用舊有建筑,會更有利于保護城市文化、恢復城市的微循環。
“我記得這條胡同前兩年似乎獲得過聯合國人居獎,可惜當時新聞上的配圖太少了,我并沒有注意到這些,這實在是太遺憾了,不然的話,我一定會提前來中國,欣賞這一改造方案的魅力!”許多人都為之贊嘆。
又過了些日子,來中國的外國建筑師、規劃師就更多了,只是這次他們沒有來北京,而是去了海東省的南江市,因為國際建筑界期盼已久的海東省博物館終于建成了。
林樓已經有點數不清這是自己第幾次參加自家作品的落成典禮了,而這次和以往任何一次都大為不同,要說記者的數量,并不比之前北京奧林匹克建筑群建成時候多,可要說起記者構成的復雜程度,那就沒得比了。
上次的時候,還是以本國記者為主,然后在加上一些日本等亞洲國家的記者,這次卻是既有本國的記者,也有日本的記者,還有美國的記者,更少不了歐洲的記者,有《國家地理》雜志的,也有各種專業期刊雜志的。
他們無視了臺上的領導講話,只是禮貌性的保持安靜,而目光早就飛到舞臺后面的建筑群上了,那棟用鋼筋混凝土修建的土樓樣式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許多人都忍不住拿起相機,對著這些建筑拍了起來。
好不容易熬到領導講話結束,這些記者終于可以開始討論了,“邁克,我覺得這座建筑比當初看到的效果圖更為漂亮,盡管有各種透視技巧,效果圖還是太二維化了,而建筑則是三維的。”
“無論是尺度。線條還是與周圍環境的融合,都恰到好吃,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這座建筑似乎并不是人工修建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地生長在這里!”
“這種曲線實在是太讓人癡迷了,我實在是厭倦了直線的建筑,雖然也有很多佳作,但看久了實在是讓人感到厭煩。”
“外觀我給打十分,我們什么時候才能進到里面去參觀?我實在是想知道,這座建筑的內部結構又會是什么樣子的!”
眾人嘰嘰喳喳的議論著,時不時拿起相機,拍下某個自己關注的細節,只是過了一會兒,有人覺得不對勁了,隊伍中最愛說話的邁克怎么這么安靜。
“邁克,你在想什么?”有人問道。
“啊,我在想,林樓能得獎么?”邁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