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這要是能獲獎就好了!”眼下正是國人迫切渴望獲得世界認可的時候,要是一名中國人能夠獲得國際最高大獎,那該多好啊。
尤其是海東省和南江市的領導和記者們,他們想的更多,如果林樓能夠獲獎,那就意味著海東省博物館的名聲必然會傳遍全世界,甚至有希望成為國內最受關注的博物館之一,起碼也是所有省份的第一名吧?
可惜海東省博物館的歷史和展品質量距離故宮博物館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要不然他們還會奢望把這個第一去掉。
儀式結束之后,領導們和林樓一起去用餐,在飯桌上,有人提起了這件事,謹慎地詢問林樓有沒有把握。
林樓笑道,“我確實已經報名了,不過能不能得獎還不好說,還是要看評委們的喜好啊!”但是實際上,他可不是簡單的報名,他還是做了一些工作的。
普利茲克獎雖然號稱公正,但就像所有獎項一樣,要是你不爭取干等著,那能不能獲獎就只能看運氣了。
比如國師當年依靠《菊豆》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選的時候,其實這部作品在當年所有參選作品里,理應是最好的,可由于他不懂得奧斯卡的規則沒有運作,最后歸了別人。
楨文彥、巴克西里納-多西這些擔任過普利茲克獎評委的獲獎者,最后能夠獲獎,和他們當初的經歷有什么關系,恐怕很難獲得清楚。
日后王澍獲得普利茲克獎的時候,全國上下都感到非常驚訝,因為此前他在中國建筑界的名聲并不是非常響亮,他和妻子的業余工作室只有六個人:王澍夫婦和王澍的四個弟子,他們通常要和一些大型設計院合作,來完成全部的施工圖設計。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王澍獲得普利茲克獎比莫言獲得諾獎更讓人驚訝,因為莫言雖然不敢說是國內文壇第一人,還有賈平凹等一批和他實力相當的,而在國內建筑界,勝過王澍的就更多了。
他能夠獲獎在某種程度上要感謝他南京工學院的學長張永和,因為在王澍獲獎之前,張永和剛好進入普利茲克獎評選委員會擔任評委,要是沒有他的引薦,相信其它評審恐怕很難見到王澍的作品,就更不用說給出好評了。
當然,有人引薦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王澍的實力才是他獲獎的最大可能,要知道張永和擔任評委可不是一年,也不會只推薦王澍一名中國建筑師,王澍日后擔任評委的時候,肯定也推薦過國內的建筑師,他們為什么沒有得獎呢?
林樓在實力和全球影響力方面已經具備了獲得普利茲克獎的條件,但是最終能不能得獎,還得看運氣,而林樓卻不會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運氣上,他早就準備好了爭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