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樓雖然年紀小了些,但早就已經是世界頂尖的建筑師、規劃師了,不僅有多項重大作品,而且寫了許多學術專著、高質量的論文,為我國建筑、規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前不久更是獲得了建筑領域的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又在國際建筑師大會上發表了綱領性的演講,引導了未來建筑規劃領域的發展方向,這樣的人要是都不能入圍,那算怎么一回事兒?”一位力挺林樓的學者慷慨陳詞。
“對,就是,這就好比有位學者拿到了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生物醫學獎,這種級別的科學家都不是院士的話,我們這些人當著還有什么意思?”有人表示了支持。
“話也不是這么說的,就算拿到了諾獎也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們的要求吧?而且普利茲克獎和諾貝爾獎還是有區別的。”也有人表示了反對,他這話聽著似乎很讓人驚訝,但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諾獎表彰的是某項突破,而不是為獲獎者的綜合能力進行背書。
中國現在還沒有諾獎得主,暫且不說,光看國外的話,拿過兩次諾貝爾獎,死后安葬在先賢祠的居里夫人,沒有入選法國科學院院士。據說居里夫人沒當選院士,是因為科學院認為她學問不夠。提取和發現鐳和釙,其實也跟燒爐子一樣,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
再看日后,從2002年到2016年,一共有六位美國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都不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發明藍光LED的中村修二,同樣不是日本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的屠呦呦女士也是如此。
無可否認,從中村修二再到屠呦呦女士,他們都對人類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有絕對的資格當選院士。
因為當選院士就意味著進入國家權利的核心團體,在國家科學領域的重大決策上擁有一定的話語權,這就要求候選人必須要有過硬的科學素養,在本領域擁有不容置疑的權威性;國家把你選進科學院,是讓你為國家服務的、建言獻策的,你要有能力、有精力擔任這項工作,才能保證中國的科學發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屠呦呦女士沒能當選院士主要是三個原因,其一因為青蒿素是集體公關的成果,她固然在其中起到了絕對性的關鍵作用,但要說都是她的功勞恐怕也有點過;其二,自從青蒿素之后,她的學術生涯并沒有其它重大研究成果,她的學術能力沒有得到再次證實;第三,獲獎的時候屠呦呦女士已經八十五歲了,這樣的年紀顯然是無法勝任院士的工作的,就算把她選上也沒有意義;當然,這并不會給屠呦呦女士帶來任何損失。
至于另外一位經常被人拿來攻擊院士體系的代表人物袁老爺子,原因也有點類似,袁老爺子的貢獻確實突出,但他的研究更偏向技術,而中科院更偏向科學,好在日后成立工程院的時候就把這個遺憾彌補了,袁老爺子第一時間就當選為工程院院士。
至于普利茲克獎和諾獎的區別,他想表達的意思其實是對建筑到底是屬于科學還是技術的疑問,在通常情況下,建筑還是被歸屬于工程技術領域要多一些。
這一點從日后建筑界的院士分布就能看出,2015年增選后建筑界的兩院院士共有十九位,其中只有吳委員、齊康、彭一剛、鄭時齡是科學院院士,關肇鄴、傅熹年、張錦秋等十五位是工程院院士。
而現如今工程院尚在籌備之中,他的意思就是讓林樓等一等,到時候加入工程院好了,科學院的話以后再說吧。
“林樓在理論研究中所做出的成果足以證明他的學術能力,而且吳委員可早就是學部委員了;再說了,之前同濟的鄭時齡教授進入候選名單的時候,你怎么沒反對?”第二個理由也被毫不客氣地駁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