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委員之前已經通過氣,并且說服了他們,所以接下來的工作就順暢了不少;雖然有人會下意識認為,把北京的整體城市規劃方案交給一個三十來歲的年輕人有些荒唐,但是一想到這位年輕人已經是中科院的院士了,而且他寫的著作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規劃師們制定城市規劃方案的重要參考文獻,甚至還有多個成功的案例可供參考,于是就只能閉嘴了。
專業上沒有問題,剩下的就是能不能獲得領導的信任了,在這方面林樓同樣沒有問題,這些年他一直經常去給大領導上課,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都沒少講,有時候領導興致來了,還會和他聊起在下面考察時遇到的城市規劃問題,讓林樓來講進行分析,幾年時間下來,他的專業素養已經獲得了領導們的認可。
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走完了流程,林樓就接過了吳委員的責任,開始率領團隊主導下一版本的北京總體城市規劃方案的制定工作;吳委員原本想直接退出來,林樓卻一再挽留,于是吳委員繼續擔任組長,林樓掛著副組長的頭銜全面主導工作。
吳委員對他的支持很多,涉及到專業上的問題,就算有疑問也不在會議上指出,而是下來再和林樓溝通;要是有人仗著資歷深發牢騷,吳委員就會立刻站出來,對方一看吳委員出馬,也只能慫了,要論資歷誰比得過這位啊。
首先要確定的就是北京在未來的定位問題,在歷史上,北京的城市定位也經歷了多次變化,57年《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初步方案》中指出,北京不只是我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而且還應該迅速地把它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基地和科學技術的中心。
到了1958年,又變成了把北京建設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還要把它迅速地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基地和科學技術中心;1983年,確定北京城市性質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經濟中心”和“現代化工業基地”。
上個版本中,北京的城市定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而本次規劃明確了北京未來的城市性質:新規劃將北京城市發展的目標確定為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從建國之初到現在,北京漸漸取消了在工業方面的發展規劃,甚至也不在爭取經濟方面的稱號,著重于政治和文化方面,現在又增加了宜居城市的概念,或許這就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吧,已經不需要首都承擔太多的責任了。
可是想要做到宜居兩個字又談何容易,上一世林樓在北京生活的時候可沒有少吐槽過這座城市,想讓一座兩千多萬人的超級大都市變得舒適,這可是太難了!通勤問題、交通擁堵問題、環境污染問題…….這些都不是僅僅依靠城市規劃就能完全解決的。
而且現在還有奧運會,在制定這份規劃方案的時候,就不能不考慮到奧運會的問題,這對規劃方案的制定有好有壞,壞處是增加了工作難度,而好處則和當初舉辦亞運會一樣,可以利用大型體育賽會的機會,進行更多的城市基礎建設,提高生活質量。
林樓記得日后舉辦奧運會的時候,好多公知都開始噴花這么多民脂民膏舉辦奧運是勞民傷財,可是他們拿出來的賬目清單根本經不起琢磨。
他們動輒說北京奧運會花了三千多億,可實際上,包括場館改造、設備更新、運動員比賽食宿、開閉幕式等主題活動、人員工資、行政法律成本以及各項補助加起來,奧運會和殘奧會一起的總成本只是202.06億元而已。
新建、擴建體育場館總投資一百三十億,而這些場館都是可以繼續長期使用的,也會繼續帶來收益,將其完全算成一屆奧運會的成本,多少有些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