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大頭的要數改善城市運行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包括基礎設施、能源交通、水資源和環境改善建設、人民生活基礎設施等等,共計2800億元左右,加上這些才三千多億,而且這部分之處本身就在十一五規劃里面,因為奧運會的原因由2010年提前到2008年完成,并不是說不辦奧運會就能把這筆錢省下來。
最后的收益也是巨大的,奧運投入期(2001-2008)北京市GDP平均增速11.8%,約1%由奧運會貢獻,人均GDP翻了一倍多;全國范圍內奧運經濟潛力的釋放達6000億元以上;同時承辦奧運會帶動了北京建筑、交通、環保和信息技術等產業發展;奧運經濟帶來的輻射效應拉動北京市旅游、商業、會展等消費增量約1000億元,提供了200萬就業崗位。
在社會效益上也是成果顯著,國家與民族凝聚力增強,人民身體素質與素養提升,和諧社會建設得到加快打響了中國與北京的國際知名度,提升了中國經濟文化政治地位;奧運精神中的綠色環保、科技創新、人文關懷深入人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觀念上改變。
這其中林樓最感慨就是北京奧運會的舉辦讓他意識到,中國人也能做到外國人曾經做過的事情,而且可以比他們做得更好,好到后人難以超越的地步,看過了北京奧運會,再去看倫敦奧運會和里約奧運會,民族自豪感是愈發高漲。
同時,奧運前后的那些事情也讓不少人打消了對外國,尤其是歐美國家的美好向往,他們的所作所為讓更多人看到了他們的真面目,許多人都拋棄了對外國的幻想,愈發熱愛偉大的祖國來,這些都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就規劃領域而言,奧運會也讓北京的城市建設再上一個臺階,雖然日后的北京依舊有種種問題,但如果沒有這屆奧運會,沒有利用奧運會好好整理一番基礎建設工作,日后北京的問題肯定會更加嚴重。
北京未來會遇到什么問題,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林樓再清楚不過了,所以他先帶領團隊整理好了框架,然后慢慢解決各種細節上的問題。
同時將奧運會的準備工作當成了重點,尤其是各種體育場館的規劃,按照他們的規劃,為奧運會準備的場館將分為兩類,其中一類就是承擔重要國際賽事的國家級和城市級重要場館,比如原歷史中的國家體育場、水立方游泳中心、國家體育館等等,這是北京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所必需的的,需要一批規模較大的、條件較好、科技含量較高的場館來舉行各種重大體育比賽,以及文藝演出活動。
第二類則是較小一些的、可以滿足大學或者社區使用的中小型體育產管,可以像亞運會時候一樣,把部分場館放到大學里面,如今各所大學都在擴招,不管是出于教學使用還是舉辦比賽、供師生鍛煉的需求,給大學里修建一些體育場館也是必須的,就算不舉辦奧運會,也有必要這么做。
社區內使用的中小型場館則可以解決居民健身活動、舉辦中小型體育比賽、文藝演出的問題,開展體育運動最主要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爭奪那幾枚金牌,更大的責任開始促進全民體育運動,提高國民身體素質,這些場館將是實現這一目的有效的補充。
除了場館之外,交通也非常重要,這不僅是關系到人們能不能順利地觀看奧運比賽并且疏散,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為日后北京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最直觀的就是上班族的通勤問題,要是每天上下班都得擠倆小時地鐵,再加上996,這生活還有什么質量可言?這可不是每個月一兩萬工資可以彌補的。
這個問題光靠修建道路,以容納更多車輛是解決不了的,林樓之前已經多次強調過這個問題,所以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而公共交通最有效、最環保、最受老百姓歡迎的便捷的就是地鐵。
關于北京地鐵的規劃方案林樓之前同樣參與過很多次,他提的意見有些規劃委員會接受了,有些卻沒有被接受,現在讓他來擔任負責人,總算可以稍微自由一些了,可以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進行規劃;尤其是那些熱門線路擁擠,換乘困難的問題,將在本次規劃方案中得到大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