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眼前之人就是宋千敏,朱明忠立即笑說道。
“正想去見你,沒想到在這村口就碰著你了……”
“見過朱經略!”
宋千敏急忙揖手見禮時,朱明忠笑說道。
“本官身為江淮經略,直至今天才上門拜訪宋老先生,還望老先生切勿怪罪。”
“豈敢,豈敢,經略事務繁忙,小老兒焉敢怪罪經略……”
聽說朱明忠是專程來見自己,盡是誠惶誠恐模樣的宋千敏連忙又招呼著道。
“經略,若是不閑寒舍簡陋,不若便到家里去吧,就在前面。”
跟著宋千敏,朱明忠一行來到一座宅院門前。與周圍泥坯房不同,這房屋是灰磚徹成,邁進門檻之后,朱明忠便正面四間是坐北朝南大瓦房,兩廂六間側房均為高梁秸蓋頂,庭院里有一大塊種著蘿卜、大白菜的菜地,院中雖說養著雞鴨,但是收拾的卻極為干凈。
“寒舍簡陋,還請經略包涵,”
說著將宋千敏將朱明忠帶至正房邊,指著右側的一間房說道。
“這是在下的書房,我們就在這里說話吧!”
坐下后,朱明忠見書房左邊墻壁邊擺著一長條書架,上面整齊地放著兩百余冊書籍。比起朱明忠的書房來,他這里的書大概不及其百分之一,畢竟這個時代書籍,本就不便宜,尋常讀書人不過只有區區十數本。
“回到清河后,可以考慮建一座圖書館,”
心里這般尋思著的,朱明忠便和宋千敏聊了起來,聊的并非是文章,而是崇禎朝的得失,當然免不了還得聊到那位已經逝去多年的鴻臚寺少卿董令矩,自然還有他們之間的“折笏之交”以及“一文契約”,慢慢的得二人便談及正題。
“其實朱某此次來此,是想請著巨出山,目下江北初定,正是用人之時,而朱某初來江北,府中人才匱乏,著巨當年于宿遷任上,為官清謙,頗有業績,甚得民心,為我大明百姓,還請著巨切勿拒絕。”
“經略,非是小老兒不識抬舉,實是小老兒當年流落至此,若是無董兄相留,恐早不知飄零于何處,淪為餓殍。再者小老兒年事已高,即便是入以經略之幕,又于經略又有何助?小老兒只愿能與董兄的相伴,他日百年之后,長埋于此,才是小老兒之愿。”
先是表示了拒絕,然后宋千敏又繼續說道:
“數月前,經略先平以江北,后敗清虜十萬大軍,若非經略我江北數百萬黎民,又焉能復以故國衣冠,今日經略既感人才匱乏,倍受掣肘,為何不于清河設崇賢館,招天下之英賢?”
崇賢館?
宋千敏的建議讓朱明忠微微一愣,見其似有不解,宋千敏便笑說道:
“不瞞經略,其實自經略定以江北之后,小老兒便一直留意經略于清河的施政之舉,經略雖說意以清河書院培養人才,但正所謂百年樹人,待到書院之才擇選之時,恐已延遲了時日。既然如此,經略為何不招攬天下之英才,對其量才錄用?盡管其中有些許人等所圖是為升官發財,可自然也有赤誠之士,既有庸才,亦不乏英才,經略自然可去蕪存菁,如此,又何愁人才匱乏?”
朱明忠用心傾聽著宋千敏的建議,他聽得出說其說的是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