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很多讀書人的眼中,不能助其考取功名的學問,自然都是“旁門左道”都是不值一提的“雜學”。老夫子們自然不會愿意在這些雜學上浪費時間。
“哦,是這樣啊,今日這對弈既是無趣,成仁,你不妨隨為師一同走走。老夫倒是有一個地方,想帶你過去。”
朱之瑜神秘的一笑道。
“老師想要帶學生去的地方肯定不一般吧。我倒有些急不可耐了。”
聞言朱明忠便躍躍欲試的說道。卻見朱之瑜笑而不語的拂須看著他。
乘車離了書院之后,馬車直接沿著城外頗為平整的官道行進,在馬車上,頗為好奇的朱明忠幾次詢問,朱之瑜都沒有告訴他,為何要離城,直到在進入一座市鎮之后,他吩咐車夫停車,然后便下車與朱明忠一同步行。
身為江北官階最高的官員,穿著一身便裝的朱明忠與朱之瑜一同行走于路上的時候,瞧著倒有點像是兩個讀書人,并沒有引起什么人的注意,沿著市集的主街走了一會后,便拐入了輔街,繼續往前走,讀書的聲音隱約從一處院落中傳來,側耳聽去,卻是“……山從高處到下面,連續不斷的叫山脈,山上最高處,成尖頂的,叫峰;山峰平坦的叫巒,又叫崗,崗延長可以行路的,叫嶺……”
教室中傳出的并不是《論語》或是四書五經里的句子,而是尋常的地理知識,而朗讀的聲音稚嫩。詫異中,朱明忠加快了腳步,畢竟現在他所聽到的并不是傳統社學里學習的四書五經。
走到院前,可以看到的院門處懸掛有“張氏社學”,顯然這是一處家族社區,在江北社學正在一點點的復蘇,盡管在其復蘇的過程中,官府只給予了極少的幫助,僅僅也就是給予其一定的學田,免除學田的賦稅,但當環境放松之后,漢人注重教育的傳統再一次讓原本沉淪的社學得到了復蘇。
“于平原深處,有一等地方,沒有水和草木,只見沙礫滿地,一望無邊,這便叫沙漠。旅行人到了這地,是很覺困苦的。……”
聽著教室中那些學生朗讀的內容,朱明忠只覺有些詫異,現在眼前的這所社學之中所教授的顯然并不是傳統的四書五經,也不是八股子集,而是最為基礎的地理知識。
山川、沙漠、河流、湖泊以至于大海,皆是最基本的地理常識。看著教室中的數十名年齡各異的學生在那里學習著地理知識,朱明忠突然有一種錯覺,似乎這就是17世紀的小學,只是在這所小學之中,那些少年們,正在老師的教導下,了解著世界地理知識。
“這是?”
有些不解的看著老師,朱明忠偶爾會把視線投向這所社學。
“成仁,這張氏是社學是張家集所辦社學,其社學老師張山曾多次于書院抄寫書冊,為師偶爾認識他,知道他之所以往書院抄寫書目,就是為了于這課堂上教授學生地理、自然以及算術,所以,才會帶你來這里看看。”
原來如此,有些詫異的看著這有幾十名學生的教室,朱明忠點點頭,原本他以為社學會抵觸這些“雜學”,可是卻沒有想到,居然還有人主動傳授地理以及算術等方面的知識,盡管所教授的極為膚淺,但這卻正是他們所需要。
“成仁,我們一同先去其書房中等一會他吧。”
進入張山的書房,也許是他一人獨居,所以從他們進屋后,就沒有人招呼,不過這倒也自在。朱明忠特意看了下這間書房,在其書房之中,除了有四書五經以及其它實學書籍之外,還有不少地理、自然等方面的著作,大抵上都是書院翻譯的外國著作,在其書桌上,還有幾本手抄書,其中一本書引起了他的注意。
《啟蒙講義》,看著這本顯然是自己編寫的講義,朱明忠翻開其中的一些內容,卻發現與此時的蒙學文章大不相同,而是通過一些簡單的文字,講述為人的道理,講義中的文字淺顯但不淺薄,簡約卻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