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末期朝廷封了不少爵位,而到了弘光、隆武、永歷三朝,朝廷更是只能靠一紙圣旨去收買人心,那些封爵之中既有武將也的文臣,可以說是泛濫非常,雖說他們中的不少人都先后降了滿清,讓朱明忠明正言順的去了他們的封號,可是其中卻還有不少為大明付出生命的忠貞之士,對于他們不能不給予褒獎,而準其后人襲封。別說是這三朝,甚至就連魯王監國封爵,朱明忠也加以承認。
“甚至如興國公的爵位,朕還特意準其外宗襲位,以免絕嗣。”
朱明忠提到是“興國公”是王之仁,他是魯王監國冊封。魯王兵敗時,他派人把家屬近百人所乘大船在海上鑿沉,盡溺而死殉國。然后,他自乘一條旗鼓鮮明的大船,身穿明朝官服,大搖大擺駛向松江。之所以如此,并不是為了投降,在洪承疇勸降,要王之仁剃發降清。而王之仁才侃侃而言道出了他之所以前來的原因。
“我乃前朝貴官,國亡應殉,我怕死于波濤之中,后人以為我逃亡躲避。現在,我自投網羅,只求死個明白!”
臨刑,王之仁也是神色自若,對左右觀刑百姓講道。
“活見人,死見尸,我不愧大明朝,青史有證,終不做負國叛賊!”
滿清入寇后像全家闔門殉國而死的忠臣確實不少,但是像王之仁那樣幾乎死絕卻少之又少,所以在朱明忠登極后,為了表彰忠烈,才會命當地官府搜尋其親族,準王家親族一人襲封,以免其絕嗣。
“所謂非軍功不封,這是必須的,就是獲得封爵的文臣,他們的子嗣將來想要襲封,也必須要去服役,那些只會舞文弄墨的勛貴,非朕之所以取……”
喝了一杯濃茶之后,朱明忠沉吟片刻,然后又說道。
“勛貴皆是與國同休之臣,不同于尋常文臣,所以為了大明而戰斗,在危機時刻貢獻力量,不僅是他們的職責,同樣也是他們的義務,否則國家要勛貴又有何用?”
在提及勛貴的責任時,朱明忠想到了在另一個時空中看過的資料,相比于中國歷史上的勛臣貴族的后代逃避戰爭不同,歐洲的貴族向來有尚武精神和騎士傳統,騎馬打仗是他們的血液,立了戰功才能受到封賞,得到可以世代相傳的土地、財富、地位和權勢。在整個一戰中,入伍的英國貴族及貴族子弟五分之一死在戰場上,與之相比,在參加一戰的所有士兵中(包括貴族),八分之一沒有生還。當時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的參戰貴族子弟傷亡率,則高達45%。
“陛下,勛臣確實是與國一體,榮辱與共,理應為國效命。可人總歸是自私的,如果勛臣長子嗣必須服役才能襲爵,他們甚至要冒著戰死的風險才能繼承爵位,可是反觀其它諸子,若是長子于軍中陣亡,他們豈不就可以憑空繼承爵位?如此,對長子,豈不是不公?況且,各家難免為了保護自家子嗣,不至于陣亡于軍中,于暗中循私,以保其安全,如此,豈不與陛下的愿望有違。”
閻爾梅的話說的非常極為委婉,甚至有些隱晦,可卻也在告訴朱明忠一個事實——確實會有人暗中循私以保護家人安全的。
“傳統、榮譽!”
閻爾梅提醒,讓朱明忠思索片刻,然后說道。
“所以,朝廷才有會設立勛臣子弟學校,旨在教育勛臣子弟,令其知曉勛貴的傳統與榮譽,通過的這種灌輸,將忠誠、勇毅、尊嚴、榮譽等品性于他們的心中養成,當然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個代代承繼,才有可能將這種精神內化到他們的骨子里,讓他們以逃避責任為恥,讓他們愿意為維護榮譽而犧牲,包括自己的生命。”
培養貴族需要至少三代人的時間,而培養一個有榮譽感的勛貴群體需要多長時間?
時間,也許,并沒有那么多時間,去培養出這樣的群體。
見陛下在那里凝眉思索,閻爾梅便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