勛貴,這詞有別于皇室貴族,勛貴指的是勛臣貴族,也就是異姓貴族,勛臣主要是因為“汗馬勞”,也就是軍功獲封公侯的,在中國的歷史上,每個皇朝的建立,新皇帝必然建立他自己的新貴集團,取代前朝的貴族集團。與他們分享這份大產業,并依靠他們維護這份大產業。
貧者富之,賤者貴之。賜予土地、賜予人戶,通讀與他們身份相稱的封建特權。明朝歷代封侯都劃撥莊田予勛貴,而興乾朝的勛臣集團同樣也不例外。大明的爵位只有公侯伯三等,而這三等爵位的莊田面積分別是10000畝、6000畝、4000畝。
也正因如此,興乾朝的勛臣實際上都是一群軍功大地主。少則擁有數千畝,多則上萬畝的大地主。這也使得他們根本就看不上現在的“功田”,畢竟,現在的功田分賞,于關內是要打折的。可以得到千畝功田的軍功打折之后,不過只剩下一百多畝。除非他們愿意到關外定居,可誰又愿意拋棄關內的產業?
也正因如此,現在土地反倒是對勛臣沒有絲毫吸引力。這也是他們積極參與工商業的原因,因為在土地官有的情況下,市場上可以流通的土地少之又少,而且價格昂貴。
“我朝軍功封賞可謂是頗為豐厚,絕不遜于歷朝歷代,所以勛臣得封賞極厚,也正因如此,其才會感謝皇家恩賜。”
在提及那些勛臣們當年因為“汗馬勞”的而獲得豐厚的回報時,朱明忠又繼續說道。
“可是將來呢?子孫后代又豈會感激天下的賞賜,記得祖宗的當年功勛?”
陛下的反問,讓閻爾梅的心頭一驚,甚至感覺有些惶恐,畢竟,這樣的話,傳出去,心寒的可就不僅僅是文臣了。
不顧閻爾梅的驚詫,朱明忠繼續說道。
“其實這也是必然。自從漢時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削弱諸侯王而頒布推恩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之后,這天下無論官民財物,皆是諸子平分,雖說一直實行的都是嫡長子繼承制,但是它的本質是嫡長子繼承王位,爵位,也就是身份上的繼承,并不是財產的繼承。財產是每個兒子成年分家后都可以獲得自己理應繼承的那一份,一般請族內有名望的長者來主持,以示公平。這種“析產制”固然有利于香火的傳承。父母的操持,為子女成家立業,固然是好的,但是就國家來說,卻并不一定是好的。”
“陛下的意思是說軍田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