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郡王妃覺得趙知微念了一兩年書就能中解元,可見極為聰明;她還是一位繪畫大師,名氣也足夠。雖說綏平伯府差一些,但知微居士本身優秀,足以彌補這點不足了。
大概覺得綏平伯府不可能拒絕這門親事,官媒又個吃公家飯的,不怕得罪綏平伯府,反之綏平伯府還得求著她,因此她的話說得也很直白,并不怕綏平伯府有什么不滿。
朱氏笑道:“王府能看中我們熙姐兒,是她的福氣。只是熙姐兒的親事我不能做主,還得跟老夫人和伯爺商議。有了結果,回頭我再派人回復你。”
官媒本以為郡王府提親,綏平伯府會受寵若驚地答應。這會兒見朱氏聽了消息后十分平靜,根本沒有她預想中的驚喜,還說要商量商量,她就有些不高興。
不過這種事也確實不是一說就成的。很多疼女兒的人家,除了矜持拿喬,以抬高女兒的身價外,還會再打聽打聽來提親人家的底細。
畢竟許多親事,外面看起來風光,內里多少齷齪。
而她敢那么直白地來說親,她就自信,靖平王府這門親事真不怕綏平伯府的人去打聽。
她態度倨傲地站起來:“成吧,那你們商量。不過還得快些。否則那邊要是不高興,這門親事沒準就黃了。”
朱氏聽了,并不以為意。
趙如熙這會兒不在家。
她走之前跟朱氏報備過,說北寧莊子上秋收,她在家里也悶了好幾天了,想出去走走,去莊子上散散心。
送走了官媒,朱氏找不到趙如熙商量,干脆去了老夫人那里,把這件事跟老夫人說了。
她道:“要是以前啊,我一聽到這樣的好親事,嘴都能咧到耳朵根去。這不是咱們夢寐以求的親事嗎?靖平王府的名聲還不錯,并不是那等亂七八糟的。四公子還是嫡出,也沒傳出壞名聲。乍一看來這門親事并不壞。”
老夫人點點頭,不置可否。她知道,兒媳婦后面還有“但是”。
“但是,我現在聽到這樣的親事,心里一點波瀾都不起。并不是瞧不上靖平王府,而是咱們熙姐兒太能干了,要是就這么嫁出去,相夫教子,我感覺太可惜了。她比人家男孩兒都要能干,為什么非得呆在后宅,看男人的臉色過日子,替人家生兒育女呢?”
老夫人點點頭:“我也有跟你一樣的想法。咱家熙姐兒多能干啊,完全能頂門立戶。看看咱們家,以前越來越衰敗;再看看現在,便是連王府都來求親了。孩子們一個個在熙姐兒的帶動下,也有了自己的事情做,以后前程都不會差。我真想把熙姐兒留在家里。”
她看著朱氏:“你說,這京城,有哪家十六、七歲的男孩子比咱家熙姐兒強的?他們都靠著父母,每一文錢都得伸手向父母要,被父母所管教。即便有些男娃兒考上了舉人,花的也是家里的錢,也得家里人逼著上進。再看看咱們熙姐兒,不光念書比他們厲害,管莊子、做買賣,哪一樣不出色?這哪是那些男娃兒們能配得上的?”
“這樣好的孩子,嫁到別人家去,替別人生兒育女,完了還得看婆婆臉色,受人家的氣。想想我這心就疼。我實在舍不得咱們熙姐兒出嫁。”
說著,她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誰說不是呢?您老想的,跟我一樣一樣的。”朱氏也在嘆氣。
她知道她們這種想法不對。這樣想太自私。她們不能留趙如熙在家里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