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卷一共二十卷,則反而先從頭名議起。
原來初考官沈遘,司馬光,裴煜,陸經等人商定推‘籩’字號的卷子為頭甲第一。
但覆考官祖無擇、鄭獬、李綖、王瓘則推‘葅’字號的卷子為頭甲第一名。
初考官與覆考官意見不一。
詳定官首席楊畋意遵循制度,在初考官覆考官意見不一時,在‘籩’字號,‘葅’字號取一卷為頭名卷。
但王安石出面反對,既然初考官覆考官意見相左,那么當另置別等,他推舉這‘圁’字卷為狀元。
楊畋與王安石爭論不下,這時候出任彌封官的太常寺少卿朱從道提議道:“既是如此這三卷,我們不妨拆名再作定奪。”
這也是最后的辦法了,楊畋,王安石都同意,至于第三位詳定官何郯則看著二人爭執不下,自己選擇作壁上觀。
最后拆名,眾人視之。
籩字號卷為章越,葅字號為江衍,圁字卷為王魁。
見此一幕眾官員都是失笑,何郯笑道:“然也,省試前三盡皆在此。恭賀,恭賀。”
在場的趙抃,司馬光,沈遘,王安石,祖無擇都是笑了。
身為殿試考官,自也是壓力巨大,不是沒有考官看走了眼,將一個沒什么才華的考生吹上了天,最后被人笑話。
這三名考生爭狀元,說來還是實至名歸的,不過仔細一看各位考官給出的名次,爭論在此。
首先這三卷,點檢官給出的都是一等卷的評語,這沒有爭議。
不過初考官與覆考官給出的名次上卻相差極大。
章越的卷子,初考官給了頭名,覆考官給了第八名。
江衍的卷子,初考官給了十九名,覆考官給了第一名。
王俊民的卷子,初考官,覆考官給的名次,一個是第六名,一個是第二名。
按照楊畋的辦法,就有些復雜了,比如章越得不了頭名,最后只能得第八名。
江衍得不了頭名,就只能得十九名。
故而王安石權衡一番,推王俊民為頭名卷,也自有他的道理。
拆名后,楊畋仍十分堅持,他認為必須謹守之前所定的法制,不可以變動。
覆考官祖無擇道:“論文章才氣王魁,江衍都勝過章越些許,章越雖強在說理,但詩確實遜之二人一籌。”
沈遘則道:“擇之兄,我倒覺得文辭,章越亦是不差,最要緊是句句環扣,文思縝密,特別是這篇賦,吾與幾位考官驟然讀之時,有讀平邊策之感。”
平邊策是后周名臣王樸,向柴榮所獻的策論。后來趙匡胤和趙普采取了平邊策里‘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策論,最后成為太祖,太宗二人平定天下的國策。
沈遘將章越此文比作平邊策,未免有些語不驚人死不休了。
祖無擇搖頭道:“太過之,太過之。”
王安石也出言道:“這章度之聽聞不過十七歲,一個太學生,作了幾年官?治理過幾個地方?朝堂之上廟算又聞之多少?”
“誠然此作有他的過人之處,但文通以此比之平邊策,吾不信服。”
Ps:本書王魁事跡取材自戲劇王魁傳,王魁歷史原型是嘉祐六年的狀元王俊民,字康侯。史書上的王俊民是一個有節操的好官。故而本書故事還是學西本叫王魁,以免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