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硬要比較,文勝于質,還是質勝于文之爭。
兩邊相持不下時,最后眾人拿主意,讓楊畋和王安石各進主張給天子,讓天子作最后的定奪。
聽了這意見,楊畋,王安石都表示接受,不再爭吵了。
眾考官們退而求其次,先按照楊畋的意見章越與江衍中選一人,再與王安石推舉的王魁一并上奏。
最后大多考官還是認為章越的文賦更勝一籌,將江衍排除在外,而依據之前的名次,江衍不僅與狀元失之交臂,還一下子掉到了頭甲的第十九名。
因為沈遘等初考官給江衍判定的名次正是十九名。
真可謂進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則……
多少人的命運,也就是差那么一步。
接著眾人都立即忙著訂下其他的名次。
第二名,最后定了陳睦,此人乃名臣陳動之之子,身為官宦子弟不得為狀元,此人無論如何也輪不到狀元了。
第三名為王陟臣,對方原來是匠作監主簿,身為朝廷官員更不可能為狀元。
至于四名五名也都定下。
眾考官斟酌再三留了一個狀元和第六名給章越和王魁,眾人一面商量一面填寫名次及考生卷號,最后寫完了都快天亮了。
所有名字寫在單上剛在寒食節前上稟給天子,王安石和楊畋再各進一策說明取章越,王魁各自的理由給天子。
三月九日正是寒食。
眾考官們在宮里等候了順便過節,正當眾考官言語時。
忽御藥院傳天子原旨取在籩字號,葅字號,圁字號原卷。
寒食節,微雨。
這對于汴京人家而言,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寒食節,但對士子們而言,再過兩日即是東華門唱名的時候了,
寒食時的汴京又是一番景象,街道上的紙馬鋪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擺在當街上。
汴京百姓們家家戶戶的門楣前,都插著柳條,棗面捏成飛燕狀串再柳條上,被稱之為子推燕。這些棗燕留之經歲,如果讓孩童食之,是可以用來治口瘡的。
殿試后的十幾日對于章越而言,倒是平常日子,定親的事甩手丟給哥哥嫂嫂。
郭林與章丘備考太學。
吳家則沒有動靜,定親前也是該回避的回避,由媒人居中斡旋。
寒食這日章越與黃履等太學的同窗們去踏青郊游,或去市坊逛逛買些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寒食。
回城時,禁中的車馬祭掃奉先寺道者院祀諸宮人墳從城外而歸,宮人提著紗制的燈籠在前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