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再次為“舉世小魔女Y”、“花里未開”和“紅天一閃”和加更,所有打賞加更完畢。)
高思綺在做基因表達調控時候后,發覺基因的表達除了有微觀層次的意義以外,更有宏觀的表達。
一個月前,高思綺就基因的宏觀和微觀表達寫了一篇論文,被夏國生物學術界認為基因研究領域最重要的成果。
接下里的幾周,蕭銘和高思綺共同探討關于基因表達調控在食品界的應用。
兩人將目標放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
一個是食用肉類,一個是乳制品。
這兩個領域其實也是夏國人食品領域的兩個痛點。
食用肉類,夏國人最大的消費肉類就是豬肉,其次是牛肉、雞、鴨、魚。
那么夏國的豬是怎么養出來的呢?飼料加泔水以各種抗生素和催長素,生長周期在半年左右。
牛肉可能會好點,雞、鴨就更不用說了,在各種人工干預的情況下,兩個月出欄。
吃這樣速成的食品,身體能夠好到哪里去?
蕭銘在大一時上過一次食品安全衛生的選修課,其中就做過一個統計。
將南方十二歲的孩童和西北方十二歲的孩童做比較,發現南方孩童身體內激素水平和抗生素水平遠高于北方。
這并不是說南方的孩童容易生病,經常使用抗生素治療,而是在長期食用不規范飼養場所生產的豬肉后導致體內抗生素水平激增。
國家其實在二十年前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并且嚴格的制定了牲畜用藥規范,如果是嚴格按照國家規范生產出來的豬肉,顯然不會有這些問題。
但是夏國的現狀是,大部分豬肉是農戶或者中小型飼養場所在散養,隨后又通過一些不正規的環節流向了小型的市場。
80%的夏國家庭購買農產品是通過農貿市場而不是通過正規的超市,更何況每天夏國對肉類的需求那么大,監管部門也不能做到每一批次肉都能夠進行檢查。
在這樣的現狀下,抗生素等對人體不利的物質通過豬肉進入消費者的身體是相當正常的事。
第二個是乳制品。
乳制品安全問題更是夏國人心中永遠的一塊傷疤,三聚氰胺事件過去十多年后,夏國的乳制品行業直接墜入深淵,到現在都沒有緩過氣來。沒緩過氣來的不僅是夏國的乳制品企業,更是夏國消費者的信心,這種信心的恢復,或許需要二三十年,或許是永久。
蕭銘和高思綺一樣,不會關心夏國企業的是否能夠盈利的問題,而是關系夏國的下一代是否能夠健康的成長。
高思綺說道:“其實如果大家都沒有癌癥,都能夠健康,我們對癌癥基因的研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還有,我發現你以整個江城為樣板的實驗,真的非常有魄力!”
高思綺基本同意了蕭銘的觀點,說道:“或許我們真的能夠通過食物的流向和對人類身體的改變,去探求抑制癌癥基因表達的最大公約數。”
那么,高思綺實驗室的第一件事就是仿制一塊動物肉類。
高思綺讓朋友從滬市帶來了從東洋進口的價值4000元每公斤的神戶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