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小腳又叫纏足,這種風俗其實由來已久,具體起源已不可考,但以往纏足也只是把腳纏的纖弱,并不以小為美。
可是這幾年也不知怎的從江南開始刮起了一股纏足風,非要把女子的腳裹成粽子一般,產生了一種極拘謹纖婉的步態,使整個身軀形成弱不禁風,搖搖欲倒,以產生楚楚可憐的感覺。
而正是這種“可憐的感覺”,膨脹了封建士大夫的自身優越感,仿佛天下女子任其擺布,只為博君一笑,甚至能殘害自身身體以為君樂。
這股風氣原本只流行于江南,畢竟江南士大夫云集,想出這種取樂子的方法好像也不奇怪。誰料到如今這股妖風竟然刮到了登州了,既然顧瑾看到了,就不能不管。
不過好在這股妖風剛開始流行,即便裹腳也時間尚短,現在馬上放足還來得及。
顧瑾回到府衙后就下令登州府內女子禁止纏足,并撰文,痛斥纏足這種行為,甚至還神神叨叨的說京城高僧弘法大師曾言,女子纏足乃是不詳之舉,必當禍及三代。
(弘法大師:(﹁﹁)~→...貧僧沒說過,這是造謠!)
府衙頒發的這道布告如巨石入胡泊,掀起了不小的浪花。
老百姓對于顧瑾的印象很好,難得來了一個好官,從內心深處來講,大家對顧瑾還是很愛戴的。
但是沒想到這個知府竟然這么不著調,管天管地,現在還管起人家閨女纏不纏小腳了?
窮苦百姓看了這布告也就當個樂子,畢竟窮人家的閨女是當半個勞力用的,平日里操持家務,農忙時候還要下地侍弄莊稼,裹個小腳太耽誤干活了。
因此即便莊稼漢看著小腳眼熱,也想娶個小腳的婆娘回家把玩一番,但因為現實情況不允許,所以莊戶人家都不會給女子纏足,即便偶爾有兩個纏的,那也是心大想攀高枝的。
但是鄉紳們卻不樂意了,他們現在正追趕著流行新風尚呢,剛咂摸出著小腳的滋味來,誰知道知府大人就不讓纏了,這知府大人別是有病吧!
一說起有病這事,大家不由得又想起顧瑾至今打光棍這件事了。
以前還總覺得顧知府是因為工作這才耽誤了個人幸福,現在因為裹小腳的事再一聯想,不少人就覺得這個顧知府八成是“不行”了,所以才開始心理變.態的。
這個流言起初還是私下里傳一傳,也不知道流言怎么就傳進了蘇半城的耳朵里了,蘇半城現在正恨顧瑾恨的半死,他一時間拿顧瑾又沒辦法,于是便讓人推波助瀾,一時間顧瑾“不行”這件事就傳的整個登州府人盡皆知了。
顧瑾是個好官不假,但是民眾們不會因為這個對顧瑾口下留德。
特別是那些喜歡小腳的男人,暗搓搓的說顧瑾是太監,是天閹,甚至還有人編排顧瑾,說顧瑾原來就是人家養的***,因為早年被貴人老爺玩壞了,所以現在不行了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