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時通知我,有時間就過去看看。”蔡致良也不確定下月的時間,如果月底的話,正趕上《阿郎的故事》上映,道:“良品率方面,還是要加快。聽說臺積電的張先生以前在德州儀器,就是負責提高良品率的,你可以咨詢一下,畢竟他還是工研院的院長,也是公司的股東。”
日本的工廠良品率普遍在8成以上,這也是日本打敗美國的一個原因。良率越高,自然成本越低。
廖成凱笑道:“張先生估計是沒有時間,最近為獲得英特爾認證,為其做芯片代工,正忙于調整生產工藝,以獲得英特爾公司的訂單。不過,估計也是白忙一場。”
“聽你這語氣,似乎是不看好臺積電啊?”蔡致良也不意外,畢竟代工模式剛剛提出,還未得到認同,專注于芯片設計的公司也不多。
廖成凱道:“這可不是我一個人的看法,工研院的人都是這么看的。”
蔡致良笑著問道:“既然不看好,那就沒有人阻止嗎?”
廖成凱搖搖頭,道:“張先生本身就是工研院的院長,加上他在半導體行業的資歷與威望,也就不了了之了。”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蔡致良倒是準備下個月去看看,要是能再得到一些股份,就實在太好了。
談完金河德州電子公司的事情,廖成凱便離開了,也沒有在香港多做停留,當晚就回臺灣了。
劉炳振好歹回來一趟,四人還是再約了一次,用鄧英杰的說法,就是為劉炳振接風。
“那天看見老廖了,已經回去了嗎?”問話的是劉炳振。
鄧英杰指著蔡致良,道:“你得問阿良,老廖現在是為阿良打工。”
“阿良,反正也在香港,就叫過來吧。”劉炳振聽到是為蔡致良做事,便以為廖成凱就在香港。
蔡致良道:“不在香港,我是去年的時候在臺灣投資了一家工廠,就讓老廖做了廠長,幫我打理。”
“什么工廠?你這生意做得挺大,都做到臺灣了。”劉炳振有些好奇。
蔡致良道:“DRAM晶圓廠,做半導體的。”
“那投資可不小,我去年隨導師去美國考察,聽說那邊的晶圓廠都被日本擠兌破產,虧損了幾十億美元。”劉炳振倒是還了解過一些。
蔡致良笑道:“你說的那是美國的工廠,臺灣這邊投資一般比較小,產能也不及美國的百分之一,也就沒那么嚴重。”
“阿良,你在臺灣的工廠還缺人嗎?”薛成插了一嘴。
蔡致良愣了一下,問道:“你要去臺灣?”
“老薛,你現在做的好好的,去臺灣干嘛,再說了,你媽能同意嗎?誰還沒有失過戀,至于這樣……”鄧英杰道,“你要是覺著放不下,就接著追,逃避算什么事。”